社交电商|社交电商:私域的先驱和前车之鉴( 二 )


所以社交电商平台背后的公司,他们真正的优势,是自有的供应链、品牌和庞大的分销员群体。是不是很像一个品牌商,带着自己忠诚的渠道代理商做线上化数字化?
受到云集上市的鼓舞,很多微商品牌公司开始尝试社交电商化,做会员制电商平台。
早一批的社交电商开始于 2014 -2015 年,代表队为云集,贝店等。第二批的社交电商始于 2018-2019 年,代表队为斑马会员(环球捕手),秀购,未来集市等。这些公司的现状大家想必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总的来说是情况并不好,大部分处于被封、停运、裁员只剩极小的一个团队维护运作的情况。此情此景,定义为社交电商走向没落并不为过。
结合前面我们说的企业私域的能力要求,再结合一些现象,我们深入分析一下社交电商没落的原因。
首先,大部分社交电商相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多数社交电商平台是传统微商转型而来,微商的增长和微信生态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微商不具备互联网化、规范化的管理能力。
从能力模型上来说,微商团队大部分是销售型团队,擅长的是对分销员的培训、招募和管理。如果不是割韭菜型的微商,他们在分销人员的培养、帮助、鼓励等等方面做的非常棒,培训也可以从高层直接下沉到底层分销员,手把手一带一把一个小白代成销售大咖。
但是对如何经营好一家公司,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每个高层岗位上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同时要花多少钱在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上,都是认知不足的,最终会造成高层不管事不懂事,中层不专业不推进,执行层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
我见过的微商公司养了非常多的客服,通过手动登记 excel 表格的方式等级活动参与人数、客户订单信息、物流信息等,甚至不愿意尝试通过外部工具解决这类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供应链管控与品牌问题,能否成为公司供应商要看和领导的关系,内部存在贪腐情况。在品牌打造方面投入意识不足,有钱不能花在刀刃上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会造成产品效果、公司服务跟不上的现象。
其次,是“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能力”不及预期。
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能力从渠道拉新,到多渠道转化、留存、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能力链条。而很多社交电商公司的客户渠道80%来自于分销体系,整体增长也依靠分销体系,客户获取渠道单一,且分销体系与平台是利益矛盾体。另一个原因是平台电商定位模糊,差异化没有做到极致,所以在留存和复购方面也略显乏力。平台的运营数据忽高忽低,缺乏持续稳定爬坡式增长。
先说说分销体系。
其实,客户增长依靠分销体系不是不行,但是这就要分销体系有很强的忠诚度和很强的执行力。分销体系忠诚度的培养除了让他们赚到钱,还要让他们赚到心,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投入,也需要规模化高效化运作,纯人工的方式效率极低,从小白培养到大咖至少需要 1~2 年的时间。而且分销体系里,大部分人是不赚钱的,据我统计的数据,我原来从业的社交电商平台,80%的分销员1 年赚不到 300 元。
初期微商团队,分销体系大,单品少,微商人员的朋友圈就像是广告位,少量单品轮流轰炸朋友圈能够起到品牌效应。平台电商单品多,利润薄,分销员推广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愿意推广那些毛利较高的“礼包”类产品(买了就可以升级为平台会员,平均卖一单赚 80-120 元)。迅速扩张的会员来得快去得也快。
最快的让分销体系扩大的手段就是去其他团队洗盘子,兼并其他团长,让团长带着团队来到平台,但是这样的团长只看利益不看初心,还容易对原有体系造成冲击,也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