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瞳|鹰瞳创始人因家人遭误诊入局医疗AI,赴港上市缓解企业增长困境( 三 )


在注册准入阶段,尽管随着审批制度的日益完善,医疗器械三类证获取难度或随之降低,但审批的长周期属性依旧影响着上游的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其次,新生事物落地压力较大,决定了其客单价较低。以鹰瞳科技为例,截至目前,其产品已覆盖400多家等级医院。对于习惯了传统采购模式的医院方而言,对“新物种”的接受态度较为谨慎。同时,对比传统医疗器械,鹰瞳科技等AI医疗影像产品的价格更高,由于医院方的价格敏感度较强,因此议价权仍掌握在买方市场。
据蛋壳研究所数据:影像服务人工智能类产品价格区间在30-150万,多聚集于 100万左右。与其他细分领域的产品客单价相比,影像类产品的价格优势并不显著。
鹰瞳|鹰瞳创始人因家人遭误诊入局医疗AI,赴港上市缓解企业增长困境
文章插图

最后,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企业内部“高研发重销售”趋势明朗。换言之,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正如上文所说,大多数医疗AI企业前期依靠“重研发”形成先发优势,但随着步入规模化阶段,目前已进入“研发+销售”并举的新阶段。
这一趋势在鹰瞳科技近年来的收入与支出结构变化中已有所显现:2019年至2020年间,销售开支占比由43.2%上升为54.1%。创始人张大磊近期也明确表示:“最近主要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看客户现场上。”
可预测的是,未来在产品商业化落地的进程中,鹰瞳科技的销售支出或持续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一面是销售占比提升,一面却是研发占比下降。相较于竞对,从研发投入占比看,鹰瞳科技本就处于“中下游”水平。随着研发投入的收缩,是否会影响其产品力,仍需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
鹰瞳|鹰瞳创始人因家人遭误诊入局医疗AI,赴港上市缓解企业增长困境
文章插图

板凳要坐十年冷
美国学者泰勒·考温曾对于美国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一个惊人预判。他认为,美国技术发展进入“科技高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但也意味着经历了人口红利后的科技发展已然遭遇瓶颈期。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医疗AI”发展——当“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未来的发展究竟在何方?
这一问题不仅是对中国AI医疗行业的发问,同样也是对鹰瞳科技这类初创企业的发问。
一个共识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医疗依旧是一个“呼声远超实际”的发展领域。尽管占据近五成的人工智能市场基本盘,但依旧鲜少能走出可以实现持续盈利能力的优质企业。
从全球行业现状看,美国依靠早期加速医疗信息化的政策及人工智能辅助医院管理,目前在AI医疗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其他国家则各有侧重。欧洲以医疗信息化与高医院管理水平著称。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则由于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缺口较大等原因,AI医疗主要的应用领域在辅助诊断与医学影像分析等方面,
但诚如上文所述,从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形态来看,中国AI医疗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在医学影像等领域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在核心底层技术层,仍与欧美等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鹰瞳|鹰瞳创始人因家人遭误诊入局医疗AI,赴港上市缓解企业增长困境
文章插图

从具体AI医疗企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已形成“三股力量”:传统医疗器械巨头(GE医疗、乐普医疗)、科技公司(谷歌、腾讯、阿里)以及初创公司(鹰瞳科技、数坤科技等),因技术难度较低以及资金投入较少,初创公司大多扎堆在应用层,向上游延伸较为困难。
毫无疑问,对于此刻收获喜讯的鹰瞳科技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外部环境上,单纯依靠“烧钱”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审批严格与资本趋冷的风险叠加下,等待上市或许是鹰瞳科技最好的自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