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赚1000亿的海王 比你想象的还强大( 二 )
2015年12月达飞收购新加坡东方海皇、2016年3月中远海控重组、2016年7月赫伯罗特和阿拉伯轮船合并、2016年10月日本三大集运公司合并、2016年12月马士基收购“汉堡南美”……
2017年2月,韩国最大、世界第七大海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韩国煞费苦心构筑的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灰飞烟灭 。同年7月,东方海外以63亿美元卖身中远海控,董浩云毕生生心血总算没“便宜外人” 。
2017年4月,马士基/地中海、OCEANAlliance和 The Alliance(包括中远海控、达飞、长荣、东方海外)三大联盟正式开始运作 。三大联盟市场份额合计达80%,手握跨太平洋航线和亚欧航线90%的运力 。国际集运进入“竞合时代” 。
集运何去何从、三大联盟局面能维持多久,一切皆有可能 。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历4.8个猪周期,但国际集运还没走出一个完整的周期 。连周期是否存在都不确定,更不要说预测周期各阶段时长、峰谷运价、会洗出去多少玩家……
脱离全球化这个大方向,不提中国工业化大变局,不知中远洋剥离干散货业务、并购东方海外,无视三大联盟,只会念叨“周期、周期”,贴个“周期标签”就自鸣得意,比爬行动物高明在何处?
3)集运门槛过高、弹性太差
判断现周期性行业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成立(因为门槛太高),而第三个条件又太鲜明(弹性太差)抬高了进入门槛 。
根据中远海控2021年9月2日的一份公告,子公司东方海外斥资101亿订购10艘集装箱船,大连中远、南通中远各造5艘 。前者交付期为2024年Q4、2025年Q4,后者交付期为2025Q1~2025Q4 。
公告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是造价不菲——运力1.6万TEU,单船造价10.2亿;
二是等候期超长,中远下单4年后才能拿齐10艘船 。假如其它玩家给这两家造船厂下10艘船的单,要等到2026年才能开始生产,2030年才能拿齐 。
谁知道2030年什么情况,谁敢轻易下100亿订单?
假如恒大没有去造电动车,而花100亿造装箱船,五六年后拿到10艘船,怎么和有500多条船的中远海控竞争?
集装箱船需要“挂靠”专业码头(造价传统码头的10倍) 。中远海控运营的港口就多达36个、吞吐量世界第一,遍布中国沿海,还持有希腊比雷埃夫港、德国汉堡港权益 。全球重要集装箱港口都与航运巨头深度合作 。恒大这类新玩家,只有10艘船,还要挂靠到航运巨头掌握的港口,还想打打价格战?
4)没有永恒的联盟,只有永恒的利益
新玩家从外部颠覆三大联盟的可能性很小,需要随时注意的是:堡垒是否会从内部被攻破 。
没有牢不可破的联盟,关键看没有有共同利益 。全球集运完成整合、集中度提高,运力扩张有“纪律性”,新船订单保持低位,淘汰旧船有序进行 。简言之,“限产保价”对大家利大于弊,三大联盟机制就能长期维持下去 。
集运供需总体“偏紧”,港口“欠账太多”、设备陈旧,成为重要瓶颈 。
整个集运产业链,从造船厂、航运公司、码头建设、内陆运输、人才储备……所有环节都在“过紧日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欠账”,在疫情出现之前,运价已经进入稳步上行的通道 。疫情是导火索、是催化剂,航运价格暴涨提前到来 。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疫情突然爆发,集运需求剧降,巨头减少班次以应对,航运公司效益“坚挺”,说明集运行业抗风险能力今非昔比 。
2020年H2,欧美民生需求与抗疫物资需求叠加,舱位、空箱、港口、公路运输全面吃紧,运价飙升 。
- 智能制造|企业转型的新时代,夹缝中求生存
- 文和友|泡泡玛特与飞书达成合作 新消费代表企业加速迁移飞书
- 核桃|核桃编程荣膺“2021中国网·科技企业先锋榜”年度品牌影响力企业
- 业务|传统企业里,产品经理失去了话语权
- 医疗|8家优质企业签约入驻 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启用
- 震慑|丁磊向自媒体致歉,聊聊你不知道的企业震慑媒体手段
- 腾讯|投出公司的总市值顶两个科创板,腾讯在给哪些企业当“后台”?
- 史玉柱|刘强东怒怼史玉柱是土豪,不算真正的企业家!史玉柱终于发起反击!
- 上海这家独角兽企业,把工厂工人变成“超人”
- 腾讯|趣味知识: 三个走向没落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