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赚1000亿的海王 比你想象的还强大( 四 )
集装箱可以方便地实际“海陆空联运”,极大提高了全球物流体系效率,工厂选址更加灵活 。
装卸效率提高了近20倍,码头可以处理更大更多船舶,但泊位造价是原来的10倍 。于是,集装箱船越造越大,码头数量越来越少……
世界经济已被集装箱改变,没有集装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
周期?
1)一面“铜锣”
辨认一个行业是否存在周期,至少要看两三轮,想进一步预测下一个周期的起止,价格峰谷,仅凭四、五个周期的历史数据也未必有多大把握 。
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五花八门,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波周期 。基钦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完整的朱格拉周期为8~10年,康波周期长达50~60年 。
朱格拉周期诞生于1860年,另外两个周期理论均出现在1920年代 。三大理论都是基于100年多前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而且取样范围仅限于英、美 。周期理论的主要功效是“梳理历史”,它们对未来的预测切不可当真 。世界大战、核武器、能源危机、冷战、互联网、全球化……没有周期理论能事前预测 。
回顾集装箱航运诞生五十年来的兴衰,用短、中、长周期理论解释都很勉强 。
集运行业第一次遭到全面打击是石油危机 。1967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被无限期关闭 。新兴的集运公司建造航速快的货轮,以图更快地绕过好望角 。1968年~1975年,新建集装箱巨轮超过400条,最快航速达25节 。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了各主要经济体,国际贸易深度衰退,航运价格崩盘 。吊诡的是,苏伊士运河重开,航速没那么重要,费油成了要命的事 。
第二次打击是亚洲金融危机 。为满足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崛起创造的需求,航运公司兴高采烈地增加运力,却被“98年亚洲金融风暴”给了当头一棒 。一边是运费下降、一边是新船不停交付,全行业哀鸿遍地 。
第三次打击是“2008年金融危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海上贸易强劲增长,直接利好集装箱运输行业 。1999年~2004年平均增速达29.5%,为GDP增速的3.6倍 。2004年,中国港口(含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8350万标准箱(TEU),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4%,高居第一 。
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产业投资集中在金融、信息、高新技术等领域,大量劳动密集、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成品反输欧美主要靠集装箱(价格约为航空运输的二十之一) 。2000年到2006年,远东地区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3.8%,在全球的比重迅速提高到35% 。
随着中国制造崛起,“中国货物”成为全球航运、码头和物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据中国交通部统计,2006年中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为9361万TEU,全球排名第一,较2005年增长23.8%,占全球的份额达21%,远超西欧的18.8%、北美的10.8% 。
2008年5月20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创下11,793点历史新高 。9月,雷曼倒闭、金融危机爆发,BDI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跌到663点、创历史新低 。BDI历史高点与历史低同在一年发生,相隔不到7个月内,落差高达1万1千点 。
回顾集装箱航运遭到的三次打击,发现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到点就响的“闹钟”,而是一面“铜锣”,被敲打时才会发出巨响 。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供给弹性差 。
2)中国远洋的重生
在最惨2011年、2012年,中国远洋扣非净亏损分别为105亿、95亿 。
2015年,中国远洋剥离干散货运输业务并以11亿对价并购母公司中远集团旗下33家集运公司,壮大了集装箱业务的实力 。
- 智能制造|企业转型的新时代,夹缝中求生存
- 文和友|泡泡玛特与飞书达成合作 新消费代表企业加速迁移飞书
- 核桃|核桃编程荣膺“2021中国网·科技企业先锋榜”年度品牌影响力企业
- 业务|传统企业里,产品经理失去了话语权
- 医疗|8家优质企业签约入驻 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启用
- 震慑|丁磊向自媒体致歉,聊聊你不知道的企业震慑媒体手段
- 腾讯|投出公司的总市值顶两个科创板,腾讯在给哪些企业当“后台”?
- 史玉柱|刘强东怒怼史玉柱是土豪,不算真正的企业家!史玉柱终于发起反击!
- 上海这家独角兽企业,把工厂工人变成“超人”
- 腾讯|趣味知识: 三个走向没落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