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三问腾讯地图:棋差一招?另辟蹊径?后发制人?( 二 )


在两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 直到去年9月 , 腾讯地图才想起来要联合滴滴做聚合打车平台 , 但至今也没激起什么水花 。
另辟蹊径?
显然 , 腾讯地图To C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 那么 , To B又将如何呢?
对于地图导航产品 , 我们都认为它理应是一个面向C端用户的大众平台 , 过去是这样 , 但现在就不一定了 。 当前的时代正在全面跨向数字化 , B端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爆发 , 地图导航产品逐渐呈现出To B的市场趋势 , 并已经成长为具有服务B端市场的能力 。
以百度地图为例 , 它就具有典型的To C和To B的两面性 , 其中的一面即是作为技术开放平台和数字基建底座 , 为B端客户提供技术赋能和开发能力 , 共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汽车等新产业项目 。
据《智能相对论》了解 , 腾讯地图也在To B , 而且早有布局 。
2018年9月30日 , 腾讯进行第三次组织架构大变动 , 原来的七大事业群调整为六个 , 腾讯To B最关键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成立 , 由汤道生坐镇负责 。 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 腾讯地图团队所在的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被拆分重组 , 并入CSIG , 锚定B端和G端客户持续发力 。
当然 , 若要追溯起来 , 腾讯地图在MIG时期就已经涉足B端赋能 , 其主要服务对象即是京东、滴滴、美团等生态合作伙伴 , 前期的积累也为后续的进一步To B奠定了基础 。
去年11月 , 腾讯地图正式宣布加入腾讯To B大家族 , 其“投名状”是一款面向产业端的地图产品We Map 。 这款产品被腾讯定位为未来产业的数字化底座 , 主要的应用价值在于构建数字领域的全息信息 , 从而实现数据驱动产业数字化 。
事实上 , 作为产业的数字化底座 , Wep Map的产品表现优势与面向C端的腾讯地图完全不同 , 其应用的亮点并不来自产品功能 , 而是技术支持 , 具体来说是技术赋能过程中的拓展性、协同性以及可复制性 。
比如 , 在智能交通领域 , We Map打造“全息交通数据底座”即可把红绿灯、摄像头等诸多传感器嵌入平台之上 , 进而在数据和时间之间构建联系 , 打通动态、静态互通的模式 。
如今 , 腾讯地图先后与广东省交管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 , 通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交通出行业务的融合应用 , 正在致力于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
类似隐藏在幕后的To B服务能力是当前智慧产业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
到这里 , 《智能相对论》发现 , 腾讯地图的发展路径也逐步清晰 , C端市场暂时走不通 , 便全面转向B端市场 , 做好产业数字化的基础工作 。 在这个过程中 , 腾讯地图的产品形态会越来越模糊 , 比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都是看得见的App产品 , 而腾讯地图或将转化为一个技术架构或是解决方案 。
这样的路径也意味着未来的腾讯地图或许将比现在要更加低调 , 在幕后不断打磨技术 , 以成为更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持 。
后发制人?
当然 , 不管是市场的淘汰还是腾讯的选择 , 腾讯地图在C端出行市场上基本占不到什么好处 , 向B端产业发力 , 下潜做数字底座的服务 , 既符合产业趋势 , 也能托举自身的发展 。
只是To赋能并非腾讯地图一家 ,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也都在做 。 那么 , 对于腾讯地图而言 , 跟随集团战略全面To B又将如何后发制人?
对此 , 《智能相对论》认为 , 腾讯地图又各有一大优劣 。
首先 , 腾讯地图的劣势非常明显 , 对比高德地图、百度地图 , 用户基础完全不够 。 同样是To B赋能 , 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手握6.58亿与4.87亿用户 , 对于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服务的覆盖程度显然要高于腾讯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