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Mini-LED风乍起,面板制造业又要换换座次了( 二 )


屏显市场「捂热」之后 , 让韩国看到了时代之门向自己敞开 , 三星、LG 相继加入进来 , 用韩国特色的「高饱和」投资打法强行挤入市场 , 将这一技术路线向大尺寸电视市场推进 。 1997 年 , 三星在 LCD 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 , 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LG 和飞利浦合作 , LG 用 50% 的股份换来后者 16 亿美元的投资 , 用以研发液晶显示技术 。
疯狂投资很快带来了巨额亏损 , 三星在开发液晶显示器期间 , 连续 7 年每年亏损超过 1 亿美元 , 由于这些企业在韩国独特的财阀特性 , 才能扛住这种投入量级 。 通过激进的投资战略 , 放弃短期盈利 , 凶猛扩张 , 韩国企业从日本企业手中夺得市场 , 在本世纪初期 , 形成与日本企业平分天下的局面 。
02
2000-2010 , 中国企业开始萌芽
就在日韩如火如荼发展液晶显示技术时 , 国产显示还在 CRT 显像管技术里苦苦徘徊 。
2004 年 , 当时中国最大的电视制造企业彩虹集团投入 6 亿多元 , 引进日本日立的超大屏幕显像管(CRT)生产线(K 线) , 要知道 , 这 6 亿人民币是彩虹集团全年净利润 。
然而 , 市场并没有如彩虹集团所预料的「CRT 至少还能辉煌十年」 。 仅仅 3 个月后 , 「K 线」成「坑线」 , 彩虹集团发现 , 大价钱买回的生产线到手就几成被淘汰设备 。 无独有偶 , 同年 , TCL 全盘收购欧洲汤姆逊的 CRT 彩电业务 , 导致数年亏损……
显然 , 当技术的飞轮切换 , 中国企业在当时押错了技术路线 。
自此 , 中国一直处于「缺屏少芯」的卡脖子状态里 , 彩电、电脑、手机所需的液晶屏几乎完全进口 。 甚至中国每年的进口物资消费排行中 , 液晶面板仅次于石油、铁矿石、芯片 , 而位居第四位 。
为摆脱「缺屏少芯」的窘迫 , 中国企业家们开始寻找出路 。 2003 年 , 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的 TFT-LCD 产业 , 以韩国落后产线为基础 , 内化为自己的技术 , 随即在北京自主建设了一条液晶产线 , 也是当时唯一一家走自主发展技术能力道路的企业 。
随后 , 生产研发 LCD 的龙腾光电、TCL 旗下的华星光电相应成立 , 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液晶屏生产线 , 降低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 2005 年 , 政府在财政、税收两个方面对 TFT-LCD 产业进行扶持 , 减免相关进口关税 , 刺激产业发展 。 就这样 , 中国的液晶产业逐步起势 。
2007 年是全球电视市场的转折点 , 这一年 , 液晶电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 CRT 电视 。 此时的中国 , 液晶电视开始逐渐普及 。 笔者家里的第一台液晶电视 , 就是在 2008 年奥运前夕 , 借家电下乡政策 , 花了 5000 元购入的 32 英寸海信电视 。

在「大尺寸」需求面前 , 中国利用更低成本的终端制造能力 , 发展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产 , 实现成功卡位 。
受 2008 年次贷危机影响 , 中国台湾、韩国的屏显厂商陷入了经济困境 , 被迫放弃很多非核心产业 。 此时 , 只有中国的液晶显示市场还在增长 , 趁此机会 , 京东方、华星光电逆势扩张 , 一方面加快收购速度 , 抢占空出来的市场份额 , 另一方面招揽在台湾、韩国的企业中的技术人才 。
03
2010-2020 , 胶着状态
从美国发布第一款液晶显示器 , 到日本垄断早期液晶时代 , 再到韩国疯狂挤进屏显市场 , 屏幕显示技术已经走过半个世纪 。 前半场 , 中国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
此时 , 少数中国企业开始疯狂投入 , 而地方政府也扮演起「给钱给地给政策」的实操角色 , 帮助产业落地开花 。
2008 年前后 , 京东方决定大举扩张 , 多个地方政府主动找到京东方商谈在当地建生产线的可能 。 建线除了需要考虑运输市场和基础设施等因素 ,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 ---- 建高代线(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需要巨额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