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公司,杀出红海( 二 )
文章图片
读不懂的九号背后:敢于冒险创新的发展底色
在九号想要重新定义智慧移动市场之前 , 我们先定义一下这家公司 。 从产品角度来说 , 九号并不走寻常路 。 当你看到它把电动滑板车和电动平衡车产品全面横向铺开 , 规模还做到全球第一的时候 , 你对它的认知是线路清晰的 , 但随后 , 九号马上又扑向了已经处于红海的电动两轮车市场 , 转念间又推出了送餐机器人和割草机器人 。 这种跳跃式的发展路线并不寻常 。 同样的问题 , 九号创始团队曾经也困惑过 , 在他们看来 , 公司的使命是“简化人和物的移动 , 让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 。 他们曾经邀请顶级咨询公司进来做调研 , 希望对方能够给出更有张力的答案 。 结果咨询公司研究了一圈 , 只得出结论 , “你们对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 当然 , 当企业开拓边界成为常态时 , 以上纠结已经不再重要 。 他们对公司的定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 那就是打破人们对原有产品形态的理解 , 并死磕技术 。 这种认知从九号2012年成立时就已经存在 。 起初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 美国老牌短途出行巨头公司Segway(赛格威)的PT版电动平衡车作为奥运场地内交通工具开始进入国内视野 。 但直到四年后 , 王野和高禄峰才在三亚的一次旅行中 , 第一次在沙滩上感受到Segway的平衡车 , 两人瞬间被“击中” , 而Segway平衡车的昂贵价格和笨重身躯让二人看到颠覆Segway的可能性 。 瞄准赛道之后 , 两人共同开启了创业之路 。 5个月后 , 九号第一款电动平衡车产品上市 , 售价7.36万起 , 最高配的型号甚至达9.16万元 。 这和Segway平衡车均价八万的产品价格持平 , 却比Segway更小巧轻盈 , 在当时人们的认知里 , 这东西就得是这个价格 , 即使8万元钱已经够买一辆国产小轿车 。 但一年后 , 九号第一次对市场做出了新定义 , 2013年11月 , 九号第二代平衡车产品发布 , 起售价降至9880元 , 同时京东首周预售数量突破3万台大关 。 就在人们以为万元以内是平衡车价格的低点时 , 2015年10月 , 售价1999元的“九号平衡车”上市 , 终于使得这个高端小众玩具变得大众化 。 2021年 , 九号又盯上了欧美的草坪 , 这个全新的领域是绝对的蓝海——智能化尚未起步 , 而九号推出的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 , 是一款可以自己规划最优割草路径的智能机器人助手 。
文章图片
不难发现 , 九号擅于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需求市场 , 以及在现有市场中开创新的品类 。
文章图片
“玩”出来的产品
对于一款产品到底要不要做、要怎么做 , 王野和团队有自己的逻辑 。 对于创新型产品 , 九号的态度是 , 不要去做具体的规划 , 尽量让同事们去发挥想象力 , 挖掘有意思并且具有科技感的需求 , “如果一个新产品能够解决部分人的需求 , 或者能够带来乐趣 , 那我们就会让同事放手去尝试” 。 很多产品都是内部员工“玩”出来的 。 在九号看来 , 玩也是创新的原点 。 卡丁车是九号公司CEO王野最近非常喜欢的一款产品 , 即使它平均价格大几千 , 事实上 , 它只能让你开着在小区里取快递 , 或是放进车子的后备箱 , 到郊区的封闭路段再抬出来过把瘾 。 但九号卡丁车全系列产品在去年共卖出了超过十万台 , 这是一个让王野都有点惊讶的数据 , 因为原本他们觉得这款产品可能更适合欧美市场 , “没想到国内会有这么多人买单” 。 王野发现 , 正是因为九号卡丁车 , 很多年轻人不再将他们定义为只能做出行硬件的公司 , 而是“真正具有创造力和科技感的团队”——这也正是九号一直所追求的态度 。 而卡丁车的雏形 , 正是九号员工们出于兴趣和爱玩、爱创新的特点研究出来的 , 初衷可能仅仅是想给自己做一个玩具 。 王野说 , 一旦觉得员工的创造力值得尝试 , 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给钱给资源 , 鼓励他们将产品落地 , “我觉得科技公司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创造力” 。 而对于已经是纯现存品类 , 但有可能会成为公司主航道的业务 , 九号则会特别谨慎 。 例如要不要推出电动两轮车 , 公司内部其实始终有争议 , 王野对此还做了一年的调研 。 彼时早有竞争对手深耕市场多年 , 聚拢了不小的用户规模 , 且不断有新品推出 , “我们就在想自己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 王野告诉36氪 。 为此 , 他跑到北京、深圳、南京和郑州等多城 , 到了当地就蹲在对手们的线下门店数车 , 观察他们的销售规模、用户画像和营销特点 , 目的是验证产品是否解决了真正的需求 。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 , 如果我们做的话 , 怎么能做出差异化来 , 以及这个市场做成功的关键要素到底是什么” 。 2015年 , 很多互联网公司杀入电动自行车产品时 , 九号差一点跟进 , 但王野觉得 , 自己现在做 , 顶多做出行业平均的水平 。 所以一直等到2017年 , 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用户数量都达到一定厚度时 , 九号才最终决定下场 。 “那个时候我觉得团队的产品认知、技术段位和对用户心理的把控 , 已经在行业里是碾压性的了 , 我们才有底气去推出第一款产品” , 王野说 。
- 删除|得物被曝删除用户相册录制欲与公司沟通视频,公司回应不可能
- 何小鹏|何小鹏:我喜欢别人叫我小鹏,我们公司谁叫我“何总”,罚5000块
- 芯片|外媒:各大芯片厂纷纷出手,开始“打脸”ASML公司了
- 共谋发展,共创未来!肥多多走访襄阳热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伊隆·马斯克|员工和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从马斯克大裁员说起:人少,好干活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双11进入尾声,小米公司再次将其降价,米粉:雷军不讲武德
- 美参议员怒怼马斯克:再不解决你的公司问题 国会就替你解决
- 36氪首发|港口自动驾驶公司斯年智驾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无人驾驶在港口的落地
- 本文转自:文汇报对标全球品牌典范 彰显责任央企形象——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卓越品牌巡礼作为...|对标全球品牌典范 彰显责任央企形象
- 600台DUV光刻机!ASML公司正式宣布,美媒:这是向美亮“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