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钉钉企业用户DAU创新高:放下规模执念,收获真规模( 二 )


同时 , 降低ISV(软件供应商)、硬件、服务商等加入门槛 , 朋友多多的 , 敌人少少的 , 应用落地都交给伙伴 。 像做客户管理的“纷享销客”等曾经的对手 , 都变成了队友 。
其结果是 , 合作伙伴暴增 , 数量快速超过4000家 。 仅8个月 , 平台月活跃软件数翻了近3倍 。
PaaS+生态的合力下 , 做高铁减速器配件的杭州鸿图 , 用钉钉的“码上制造” , 把进销存与生产同步 , 交货周期从28天缩短到7天 。
而电梯大户上海三菱电梯 , 其IT团队通过钉钉打造“电梯急修锦囊” , 让全国1.4万维修师傅的维保效率提升一倍 , 平均维修时长从15天缩到3天 。
一汽大众还有9000个员工用钉钉开发低代码应用 , 帮同事解决业务难题 。

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数字化 , 解决问题 , 省去麻烦 , 让真正用钉钉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 付费、续费也顺理成章 。
如今时隔2年 , 钉钉MAU(月活跃用户数)重回顶峰 , 并且企业用户DAU(日活跃用户数)创历史新高 , 规模反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
这就像张勇告诉小郝的:商业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游戏 , 要通过创造性的方法求胜 , 而不是玩命 。
不抄欧美作业10年前 , “硅谷崇拜”被一众创业导师+资本吹爆 , 走向病态 。
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中国的甲骨文、中国的Salesforce……名号喊得山响 , 仿佛没个海外的对标 , 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
但实际呢?中外数字化基础大不同 , 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径 。
上世纪50-60年代 , 欧美就发展信息技术 , 软硬件基础设施完备 , 标准统一 , 普适性强 , 而各行各业对技术的认知 , 也培育了几十年 , 明白自己要什么 , 能用新技术做什么 。
可在国内 , 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 , 基础薄弱 , 传统企业也常常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 导致软件公司只能被动为他们做“定制化项目” 。
整个SaaS(软件即服务)层都在定制项目里轮回 , 缺乏产品能力 , 毛利低、复用性差 , 无法形成欧美那样规模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
这也是为什么钉钉不会抄欧美作业 , 像Salesforce那样 , 恨不得通吃全产业链 , 因为各类项目贴入的人力 , 就让一家企业吃不消 。
比如 , 一家汽车制造商 , 对接上千家供应商、经销商 , 系统各不相同 , 研发、制造、销售等不同业务 , “信息烟囱”林立 , 处置难度极大 , 简直是项目团队的“精力黑洞” 。
几十、上百人进厂堆人头 , 按“每人/每天”算成本 , 就像脉脉上说的 , 某大举烧钱进场的协同办公产品 , 甲方给的费用 , 还不够给驻场员工开薪水 。
什么都想做 , 什么都做不好 。 这是中国SaaS们早已用血泪验证过的 。

所以 , 叶军明确:与其上下通吃 , 费力不讨好 , 真不如化对手为队友 , 利用自身“用户+阿里云”资源 , 转型PaaS+生态 , 成为SaaS玩家的“共营合伙人” 。
这样 , SaaS伙伴的上千应用 , 像小程序那样 , 无需安装 , 以卡片方式推送群、单聊、文档等高频场景 , 直接解决问题 。 这类“应用找人”易出圈 , 也大大降低其触达客户成本 。
像“1号直聘”就靠这一手 , 搞定4万家客户 , 还提升了盈利 , 在今年SaaS寒冬拿到了融资 。 钉钉上形成的标准化产品 , 规模效应 , 在以前销售驱动、定制多多的模式下 , 不可想象 。
之前 , 一位行内大咖透露 , 钉钉和友商 , 曾激烈争夺某新能源巨头 , 巨头用SAP , 钉钉亮出PaaS+生态的制造业方案 , 友商主打免费+先进管理的大招 , 几经反复后 , 巨头最终落单钉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