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新型湿法纺丝工艺,有望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

空调是增加电力消耗的重要设备 。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 “空调设备每年在全球能源消耗量约占每年全球总耗电量的10%[1]” 。
试想一下 , 在炎热的午后 , 当你独自居于屋内 , 不使用空调就能感受到凉爽和惬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来源于新技术——穿上一件可以降低人体皮肤温度的衣服 。
这或许令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 但它的确在逐渐变成现实 , 并将有利于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
目前 , 要研发这类“神奇”的衣服 , 必须用到柔性热电器件 , 而它正是东华大学张坤教授所专注的研究领域 。 研究团队近年来专注于热电纤维及织物的结构设计、优化与制造 。
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新型湿法纺丝工艺,有望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
文章图片
图丨团队合照(来源:张坤)
近日 , 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湿法纺丝工艺 , 可以连续规模化制造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p-n分段式热电纱线 。 将该纱线绣在衬布上 , 能制作出可穿戴的三维热电织物 。 在ΔT=27.7K处 , 该织物的输出功率密度为501nWm2 。
2022年10月5日 , 相关论文以《直接湿纺单壁碳纳米管基p-n分段式纱线可用于可穿戴热电织物》(DirectWet-Spun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Basedp-nSegmentedFilamentstowardWearableThermoelectricTextiles)为题在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上发表[2] 。
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新型湿法纺丝工艺,有望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
文章图片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杨晓娜 , 论文通讯作者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张坤教授 。
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新型湿法纺丝工艺,有望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据张坤介绍 , 要想制备可穿戴热电器件 , 就必须用到热电技术 。 该技术本身有两个功能 , 一个是温差发电 , 另一个是制冷 。
前者主要通过皮肤和环境的温差进行发电 , 后者利用帕尔贴效应 , 能把人体表面多余的热量转移并释放到外界 。
目前 , 用柔性材料组装成热电器件 , 再把它应用于人体 , 是热电材料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
在以往研究与应用中 , 柔性器件只能弯曲、不具有舒适性和透气性等性能的缺点制约着其应用 。 为了克服该难题 , 张坤及团队选用织物作为制备可穿戴热电器件的材料 。
那么 , 选用织物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 , 人体不同部位的曲面不同 , 在运动过程中 , 其每个部位的曲率都在发生变化 。 而织物这种材料 , 可以通过纱线和纱线的相互位移 , 来很好地适应人体曲率的变化 , 进一步增强穿着的舒适性 。
其次 , 与塑料、薄膜等材料相比 , 织物拥有良好的透气性 。 张坤表示:“我们想把柔性热电技术与织物结合到一起 , 这也是我们做热电织物方向的初衷 。 ”
热电器件由p型和n型两种半导体材料组成 , 要想将其做成纱线 , 必须让p型和n型同时在一根纤维上实现交替的周期性电串联 , 但这并不容易 。
东华大学团队开发新型湿法纺丝工艺,有望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领域
文章图片
图丨交替湿法纺丝过程示意图(来源: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
为了实现这项技术 , 早在2019年 , 张坤及团队就开始了相关研究 , 并尝试了许多方法 , 最终决定通过交替喷丝的方法 。
他们使用湿法纺丝工艺 , 连续大量制备出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具有较高热电性能的p-n分段式热电纱线 。
这种纱线导电性很高 , 处于400-800Scm?1的范围 , 节段和电极间的低接触电阻率为189.8μΩc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