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市场规模近千亿,亚马逊、阿里、京东齐聚这条新赛道( 二 )


在国内 , 阿里、京东两大巨头走在AR购物的前列 。
阿里早在2017年便发布了AR开放平台 , 由天猫精灵X1提供技术支持 , 并上线AR BUY+服务 。
AR BUY+上线之初主打趣味购物理念 , 用户可以通过AR扫描任意区域、物品开启所谓的“任意门” , 既而进入对应商品页面 。 随后几年 , 淘宝美妆垂类上线AR美妆功能 , 并拉来纪梵希、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一众大牌助阵 , 再次打响名堂 。
今年8月 , 天猫对APP端进行更新 , 增加了AR辅助购物功能 。 在新功能上线之后 , 经过3D建模且有3D选项卡的商品都可以进行3D预览和AR预览 , 提高了消费者的沉浸感 。 在部分商品的展示上 , 天猫也增加了许多贴心的小细节 , 比如家电产品的AR预览会同步显示尺寸参数 。
此外 , 针对3D数字商品、家具和服饰品类的AR预览功能也在这次更新中一并上线 , 覆盖的商品、店铺不断增加 。
京东则先后和英特尔、英伟达、暴风魔镜等企业达成合作 , 同样建立了自己的VR统一开放平台 , 后续又推出了京东AR视界、京东试试等产品 , 正面对抗淘宝的AR BUY+ 。
京东在家居品类率先应用AR购物功能 。 通过线上AR技术 , 用户不仅可以看到现场家居布置 , 还可以和设计师进行实时对话 , 增加即时互动 。 但这项功能更多只是试验性质 , 没有引发太大声浪 。 后来在美妆垂类推出的AR试妆功能 , 才真正引发用户广泛关注 。
毋庸置疑 , 从Shopify、阿里、京东 , 再到如今高调联手Snap的亚马逊 , 电商行业正刮起一阵AR旋风 。
新风向的兴起 , 总有其理由——电商消费失去新鲜感 , 用户需要新刺激 , 或许就是AR购物崛起的根本原因 。
直播热度下降 , AR真能刺激购买欲?无论国内国外 , 电商市场都来到了一个艰难时期 。
今年双十一 , 天猫、京东都没有公布GMV , 各项宣传、战报也极为低调 。 根据星图数据的报告 , 全网GMV约为1.1万亿元 , 增速持续放缓;直播电商累计销售额为1814亿元 , 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
但即便是当下最火的直播电商 , 也遭遇了不少阻力 。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头部主播话语权过大 , 坑位费等成本不断上升 , 商家难堪重负 。
艾瑞咨询的报告就指出 , 截至2021年底 , 有80%的商家表示线上渠道销售成本上升 。 尤其是在主播内卷最严重的淘宝 , 商家投放ROI甚至能达到1:1——就是说你投入100块直播引流 , 最终也只能卖出100块的商品 , 成本效益很不理想 。
从用户的角度讲 , 直播电商的新鲜感也在减退 , 抢购热情正在冷却 。
备受关注的罗永浩淘宝首秀 , 开播两小时观看人数暴涨800万 , 人气依旧高涨 。 但瞄准男性用户的3C数码、男性护肤产品 , 销售量远不及预期 。 其中 , 价位相对较高的PICO 4 VR一体机预定量仅100单出头 , 笔记本电脑等大单品同样销售惨淡 , 护肤类商品的销量则和李佳琦直播间有很大差距 。
即便是罗永浩的老搭档 , 靠直播撑起大半壁江山抖音电商 , 也将触角伸向了传统货架电商领域 , 提前做好两手准备 。 第三方统计显示 , 截止今年7月份 , 抖音非直播/非短视频用户在抖音商城的GMV占比超过10% , 体现了传统货架电商的吸引力 。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 , 直播电商对用户最大的吸引力 , 无非两点:一是超高的性价比 , 二是主播个人魅力 , 尤其是在介绍商品时和用户的互动 。
针对性价比的问题 , 自从李佳琦、薇娅等大主播先后和品牌方闹出矛盾后 , 全网最低价逐渐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 随着平台官方发放的福利、定制促销活动增加 , 以及店铺自播比例上升 , 大主播的价格优势正被逐渐削弱 , 商家慢慢抢回了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