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市场规模近千亿,亚马逊、阿里、京东齐聚这条新赛道( 三 )


至于针对后一点 , 用户需要的是新鲜感和沉浸感 , 这是直播间和传统货架电商最大的不同——而AR购物 , 则能提供另一种新鲜的购物体验 。
京东AR视界在宣传阶段就重点强调交互展示效果 , “让用户720度、三维立体、无死角了解商品” , 是该功能的最终使命 。 比如在展示一款冰箱的时候 , 京东AR视界可以让用户查看冰箱内部结构、制冷系统、容积 , 最大限度还原线下购物体验 。
在直播场景里 , 主播掌握着主导权 , 带领消费者了解每件商品的价格、成分、功效和功能 , 角色定位和线下卖场的导购员有不少相似之处 。 而AR购物 , 则将主动权交到消费者手中 , 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购物体验 。
不过现阶段 , AR购物还没有全面普及 , 用户的新鲜感能维持多久 , AR购物到底是一时噱头还是真能带来如直播电商一般的行业革命 , 还不得而知 。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 想全面普及 , 难度并不小 。
AR购物的挑战:品类有局限、技术待升级根据ABI Research的测算 , 截止2020年AR购物产生的GMV仅占全球电商市场的3%左右 。 预计到2022年底 , 全球将有12万家线上商店使用AR技术 , 占比同样不高 。
不仅如此 , 在德勤和Snap联合进行的AR用户画像报告中也能看到 , AR功能的受众范围存在局限 , 主要为90后和00后 , 无法像直播电商一样覆盖全年龄段用户 。 该报告还指出 , 75%受访用户自称对AR功能“了解不够” , 并不算AR的忠实拥趸 。

(图片来自德勤)
须知道 , 亚马逊早在2017年便联合苹果商城上线AR View购物功能 , 但中间历经坎坷 , 直到近日才再次成为焦点 。 有此可见 , AR购物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 。 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认为 , AR购物的挑战主要有两点:一是适用品类有限 , 二是各个平台技术、功能雷同 , 缺乏差异化 。
英国DigitalBridge公司的调查指出 , 有41%的消费者乐于通过AR功能访问零售商店 , 33%的消费者表示AR购物功能会提高他们的购买欲望 。 但从细分数据中能看出 , 大部分用户只会在选购家居(包括家具、家电)、服饰和美妆商品时使用AR功能 , 这也和亚马逊、阿里、京东等巨头当前的试验路线完美重合 。
数据显示 , 有52%的消费者愿意使用AR功能选购服饰鞋靴 , 40%的用户倾向于在购买家电时使用AR功能 , 其次是家具产品的38%和美妆产品的32% 。 除此之外 , 诸如数码3C、户外运动、饮料食品等垂类 , 用户使用AR功能辅助购物的意愿都很低 。
说到底 , 增强现实不是现实 , 其作用、效果都是有限的 。 像家具、美妆等强调视觉体验的商品 , 用户固然可以通过AR功能了解商品细节、上妆效果 。 但如果换到食品领域 , 难道还能指望AR代替消费者尝尝味吗?
品类的限制 , 让电商平台只能在少数场景里互相争斗 。 而缺乏独特性的AR功能 , 则让这种对抗变得更加残酷 。
AR导购的底层技术并不复杂 , 主要涉及CV(计算机视觉技术)、三维建模和3D对准等几个环节 。 Snap为亚马逊提供的AR试戴服务 , 就和京东试试、天猫AR预览功能看不出太大差别 。
而且这些底层技术改进空间有限 , 平台只能从虚实结合效果、3D模型的精确度以及模型数量等角度着手提升 。
还需要注意的是 , AR技术研发成本并不低 , 电商平台也好 , Snap等合作机构也罢 , 都需要平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 在早期宣传阶段 , 淘宝、京东都推出过AR扫描赢优惠券的活动 , 提高用户参与热情 。 这种用户宣发的隐性成本 , 同样需要考虑在内 。
有鉴于此 , 亚马逊和社交平台Snapchat的合作 , 正是分担成本的好方法 , 同时也有利于平台探索更多新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