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线粒体起源之谜: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三 )


这两派的争论点集中在线粒体祖先(α-变形菌)进入宿主的时间点上 , 为什么这个时间点这么重要?
因为这个进入真核细胞祖先的线粒体祖先 , 到底是怎么进入的 , 是一个极重要的讨论点 。 有些科学家认为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 ,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是细胞拥有了线粒体后 , 细胞才有了吞噬作用 。 于是 , 问题又转到吞噬作用上了 。
吞噬作用是某些细胞以变形运动方式吞食微生物或细小物体的作用 。 这看似很简单的过程 , 其实需要大量能量 , 还需要细胞有动态的细胞骨架和膜运输能力 。
如果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大量能量 , 要是没有线粒体这个能量工厂为其供能 , 它根本无法将线粒体的祖先吞噬 。 可是 , 这时线粒体祖先还没被吞噬 , 线粒体又如何成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如此一来 , 就像进入了一个时间漩涡 , 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即到底先有线粒体 , 还是先有吞噬作用?
若是先有吞噬作用 , 那真核细胞的祖先在吞噬线粒体的祖先时 , 便已经进化到一定程度了 , 线粒体的到来不过是在真核细胞的进化上锦上添花而已 , 这就是晚期线粒体假说 。 但是 , 如果是先有线粒体 , 线粒体为真核细胞祖先提供大量能量 , 因为有这个能量工厂 , 真核细胞祖先被它推动进化 , 形成了之后的真核细胞 , 那线粒体对真核细胞的进化则是雪中送炭 , 这就是早期线粒体假说 。
线粒体内共生的早期、晚期模型之争 , 至今并无定论 , 两个学派各有证据 , 提出不少假说 。
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线粒体起源之谜: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文章图片
线粒体内共生晚期模型(A)和早期模型(B)丨图片来源:Martin,WilliamF.,etal.Thephysiologyofphagocytosisinthecontextofmitochondrialorigin.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81.3(2017):e00008-17.
例如 , 1998年比尔?马丁(BillMartin)和米克洛什?米勒(MiklosMuller)[1]提出了“氢假说(HydrogenHypothesis)”——一个需氢产甲烷的古细菌作为宿主与一个产氢的α-变形菌融合 , 二者互相依赖形成稳定共生关系 。 这个模型说明线粒体祖先内共生后 , 因拥有产生大量能量的线粒体 , 触发了真核生物的发生 , 表明先有线粒体才有真核细胞与吞噬作用 。 这个假说是最有名的早期线粒体模型 。 但是 , 对该假说提出质疑的科学家认为 , 该模型中产生甲烷的过程非常复杂 , 需要大量辅酶 , 而在如今的真核生物中并没有发现这些辅酶 。
晚期线粒体假说 , 则有安东尼?普尔(AnthonyM.Poole)和娜佳?纽曼(NadjaNeumann)在2011年[2]、乔安?马丁(JoranMartijn)和泰斯?艾特玛(ThijsJ.G.Ettema)[3]在2013年提出的吞噬古生菌模型(phagocytosingarchaeonmodel , PhAT);洛佩斯?加西亚(LopezGarcia)等人[4]在2006年提出的共生假说 , 以及皮蒂斯?亚历山德罗斯(PittisAlexandros)等人[5]在2016年提出的内共生模型 。 在这些模型里 , 他们都认为线粒体形成较晚 , 特别是吞噬古生菌模型 , 认为吞噬机制是线粒体祖先和真核细胞祖先融合的先决条件 。
总体来说 , 如今早期线粒体假说更为流行 。 寻找新证据
今年2月 , 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上刊登的一篇论文[6]通过实验又为晚期线粒体假说增加了一个证据 。
这篇论文是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进化微生物学家莱昂内尔?盖伊(LionelGuy)团队发表 , 他们对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的细菌进行了测序 , 这些细菌是胞内寄生菌 , 可以在真核细胞内生长 。 通过对35个军团菌类的基因组分析 , 他们构建了军团菌的进化历史及其与早期宿主的关系 。 盖伊的团队通过生物标志物奥克酮(Okenone)来进行追溯 , 推断第一个适应宿主的军团菌祖先存在于18.9亿年前 。 也就是说 , 在18.9亿年这个时间节点时 , 军团菌的祖先便已经感染了真核生物的祖先 , 这种感染是通过吞噬作用进行的 , 也就可以从侧面证明此时已有吞噬机制 。 而目前许多研究认为 , 含有线粒体的细胞首次出现是在近15亿年前 , 这晚于吞噬机制存在的时间 。 这样看来 , 线粒体的出现便是在真核细胞祖先具有吞噬作用之后——先有吞噬 , 后有线粒体 , 为晚期线粒体假说提供了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