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焦点分析

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一只名叫Sake的猴子用“意念”在电脑屏幕上打出了“canIpleasehavesnacks(可以给我一些零食吗)” 。 随即它得偿所愿 , 拿到了人类给的葡萄 。
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焦点分析】这是发生在埃隆·马斯克(ElonMuck)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发布会上的一幕 。 12月1日 ,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宣布 , 预计将在6个月内开始人体实验 , 正式在大脑中植入芯片 。
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焦点分析
文章图片
12月1日Neuralink发布会上 , 植入脑机接口的猴子Sake用意念在屏幕上打字 。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成立于2016年 , 主攻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 , 以下简称“BCI”)技术的Neuralink是实现马斯克“将记忆上传至云端”愿景的重要基地 。
简而言之 , BCI就相当于大脑的“翻译官” 。 在理想状态下 , 通过对脑电波的解码 , BCI能够识别人类的所思所想 。 目前 , BCI主要有需要开颅手术的「侵入式」和置于表皮的「非侵入式」两种模式 。 侵入式BCI所能获取的脑电波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的比例)比非侵入式更高 , 但技术难度高 , 且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有待证明 。
“野心家”马斯克选择了攻克难度更大的侵入式BCI 。 在此前的动物实验中 , Neuralink在6只经过人类指令训练的猴子的脑部植入了BCI设备 , 通过将猴脑的活动转化为计算机指令 , 从而让猴子完成玩游戏、打字等活动 。
但将“开脑洞”的目标转移到同胞身上的马斯克 , 野心远不止用意念“玩耍” 。 他将Neuralink的下一代产品用户定位在瘫痪、肌肉萎缩症等衰弱症患者人群 , 帮助他们用意念与外界进行交流 , 甚至控制假肢恢复运动 。
在未来 , 他希望侵入式BCI技术能够和大脑交互 , 通过主动对大脑进行刺激 , 从而进一步攻克阿尔茨海默症、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
但在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双重考验下 , 马斯克在人头上“开脑洞”的愿景并不容易实现 。
至少未来15年内 , BCI不可能“包治百病”由于要在人身上动刀子 , 侵入式BCI的首要的技术目标是:小、轻、生物相容性高 。
发布会显示 , Neuralink使用了一个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 用微米级的精度为大脑快速植入电极线 。 同时 , 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形成触电密度高、尺寸小的阵列 。
不少从业者认为 , Neuralink神经电极的性能和脑电波(EGG)的解码算法能力已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 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创新性引进也解决了人为植入电极精准性不高的痛点 。
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 焦点分析
文章图片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将电极线植入指定区域中 。 图源:Neuralink发布会
然而 , 不少BCI学界专家依然认为Neuralink的技术并没有飞跃式的进步 。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脑机接口实验室助理教授AnH.Do认为 , 马斯克的认知远远落后于学界 。 在Neuralink的发布会上 , 猴子用“意念”在屏幕上打了一段字 。 但早在2002年 , 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就让猴子成功地通过BCI在计算机屏幕上移动了光标 。
复旦大学侵入式脑机接口硬件系统工程师刘伟介绍 , 目前侵入式BCI领域的技术难点主要有5个:
1、没有好的工具让人去更深入地了解大脑;2、由于电极的材料、植入点位等因素的限制 , 获取脑电波信号的难度很大;3、即便优于非侵入式 , 但侵入式BCI获取数据的信噪比仍然较低;4、解码脑电波的算法与应用场景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5、侵入式BCI应用场景不明确 , 导致研发目标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