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当互联网公司倒卖数据成魔咒( 四 )


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数据是 ,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 因为这个指标直接对应于每个家庭成员平均拥有的居住资源——这是有关隐私保护和个人主义最关键的物质基础 。
在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的1978年 , 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仅有6.7平方米 , 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
对于很多经历过这个阶段苦难的中国人来说 , 最普遍的记忆包括一家数口几代同堂 , 过着逼仄拥挤的集体生活 , 以及上海里弄和北京胡同里充满味道的公共厕所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当然没有多少人会像今天这样讨论个人隐私 , 那是无法负担和触摸不到的奢侈 。
所以客观讲 , 隐私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现代注解 。
2020年 , 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0平米 。 除了具备地广人稀要素禀赋 , 因而热衷于独栋大House的美国人外 , 我们已经在这一指标上跟英法德持平 , 并且超过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
因此从硬件上讲 , 我们已经充分具备了实践隐私保护和个人主义的条件 。

当然 , 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惯性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国家 。
普通人群体中 , 确实有很多人没有建立公私分明的隐私观念和边界意识 。
但从近几年日益激烈的个人隐私讨论和对互联网公司的批判来看 , 在中国的互联网圈 , 与其说国人整体的隐私意识落后于西方国家 , 倒不如说科技互联网公司的企业道德和自我约束落后于中国的现实 。
国内众多的科技互联网公司 , 似乎莫名其妙地把用户隐私概念上的些许滞后 , 解释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传统 。
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并且生长出多个世界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情况下 , 这些科技公司看起来仍然期待这种”美好“的传统能永远得到保持 。
这彷佛成了一个魔咒 , 互联网公司倒卖数据纵然不对 , 但中国人普遍缺乏个人隐私保护和边界意识 。
【刘慈欣|当互联网公司倒卖数据成魔咒】就真的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