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冰|TIC对话: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距离( 四 )


王飞:下个问题想问刘总,这个方案出来之后,这个行业包括客户的接受程度大概是什么样的?
刘轩:这个方案出来之后行业内我们的很多合作伙伴还是表现了非常大的兴趣,甚至有人评价说这可能是对自动驾驶重大变革的产品。过去很多人讲,L4自动驾驶的量产路还比较远,可能业内两种体系,一种是保证高级别自动驾驶,新势力造车为代表,先做成辅助驾驶或者低级别自动驾驶,先做成产品,然后积攒数据,通过迭代去提升能力。我们这个产品的出现,实际上会把这两者有机结合一下,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成本做到能量产的成本,但是我们的能力还是保证在L4自动驾驶的能力,这是业内比较革命性的变化,很多合作伙伴非常感兴趣。我们现在成本是1万美金,像激光雷达可能占了一半,其他的像计算平台、组合导航、摄像头等等,未来进入到大规模量产之后,这个成本还是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这个取决于量有多大。
王飞:未来可能降到5000美金,剔除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规模化量产吗?
刘轩:主要还是规模化量产,现在固态激光雷达的产量肯定和车企所想象的,比如几万辆、几十万辆,甚至可能上百万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等到量起来之后,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其他方面,摄像头、计算平台这些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下降。最终我们期望在量足够大的时候,期望能控制在5000美元以内。
夏冰冰|TIC对话: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距离
文章插图
王飞:接下来想问一下驭势的彭总,之前和您也聊过几次,不知道您对自动驾驶方案的成本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的?
彭进展:成本肯定是决定一个技术和产品能不能变成大规模应用商品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对无人驾驶而言。包括刚才刘总他们介绍的成本的下降,我们可以做个比较,2015年、2016年时,那时候光是一套无人驾驶系统可能要至少上百万。基本上可以看到,两年降一半,现在降到十几万,当然也会有更多的方案可能到十万以内甚至五万都有可能。这个也预示一个量产的趋势,成本一旦下降到一个点,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爆发。如果技术和产品不成问题,在应用方面就会大规模爆发。
王飞:这是不是意味着2B的商业化的方案也会越来越便宜?
彭进展:那是肯定的。
王飞:请您接着分享一下,可能您在实际的运营当中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总结之类的。
彭进展:这方面我们走得比较早,我们大概是2018年就开始觉得要把安全拿掉,否则让你的很多合作伙伴也好、客户也好,不知道最终能不能用。我们当时是在2019年12月底,最后一天,拿到了香港民航处允许运营的证,经过了很多的测试,已经有几十台车在香港机场运营了两年,到现在为止是零事故。第一个是要过一个心理关,车如果是自己的,或者是上面有安全员,你总觉得有一个保险,觉得不会出事。但是一旦你交付出去做常规的7×24小时365天的,第一关就是你的技术,你的零部件产品会不会出问题,特别是安全的问题,安全是无人驾驶行业的重中之重。有点像火箭发射出问题,经常要归零,经常会延缓。很幸运,当然也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从技术、从产品做到了这点,零事故,到现在没问题,而且量越来越大,所以这个心理关确实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是产品关,我们挑的地方蛮有挑战的,在香港夏天的温度特别高,有时候机场的地面温度有70多度,又靠海,延误非常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当然也包括激光雷达。我们很多尝试,我们经常讲无人驾驶里面的芯片是心脏、大脑,激光雷达是眼睛,但是那个线其实是血管和神经网络,而且特别多。在那种场景下长期跑,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有些线,跑了几个月,车规级的,我们知道质量有好几个标准,车规级、工业级、消费级,消费级是要求最低的,工业级是很高的,车规级天天要在外面风吹雨打,即使是车规级的线跑了一年多以后也不行,甚至要上航空级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