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冰|TIC对话: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距离( 五 )


过了产品关,最后是各种各样的异常的情况,叫做运营关。你怎么能保证,我们后来随着跑得越来越好,机场逐渐把很多线把司机完全裁掉了,只有无人车,这时候可以想象,一旦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事件,所有的无人车突然不动了,那就麻烦了。这时候运营运维的能力要加强,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讲全天候,前面说是真无人的压力,全天候就是任何场景下你的服务不能中断。这个对一个公司包括对行业来讲,我们能够走过来,也算是一个成果,也算是最后我们证明无人驾驶不仅是技术,我们在产品,随着成本的下降,我们甚至可能把它变成一个商品,我们可以做到这一步。
王飞:彭总其实是心理关和产品关,刘总你们在拿掉安全员的时候,有没有过哪些关?
刘轩:首先心理上,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紧张的,毕竟像彭总他们更多是以运货,在机场内,相对封闭一些的场景为主,不会有在城里面各种各样突发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面临城市内会有各种比如类似于“鬼探头”、逆行的电动车、横穿马路的行人等,我们有做一些测试,毕竟这个还没有公开允许运营,我们在做测试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多种程度的安全冗余系统进行保障。一方面的算法要经过实际路测和模拟路测在全场景下的验证,另外一方面,我们会用远程监管和协助的系统,会从远程给这个车监控它运行的状态和性能,包括域控制器上也会做一些额外的安全冗余备份,也希望从多个方面帮助全无人测试尽力做到更安全一些。
王飞:这个问题也可以问一下夏总,激光雷达发展商走向无人驾驶的过程当中,激光雷达经历了哪些攻坚、哪些变化?
夏冰冰:激光雷达最早是在火星探测器上使用的一套方案,最后我们逐渐迁移到车规这套产品中,我们也遇到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种算法处理,包括雷达回波的信号处理,还有量产的可制造性上,还有相应的可量产性上,包括功耗、工艺、算法和性能,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迭代。这条线之前没有什么成熟的借鉴,很多是边探索边尝试的过程,我们的研发不断去迭代,最终优化到目前可以量产的状态,这个过程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的困难。我们还是坚信最终我们的产品能给客户更低成本、更高可靠的传感器的解决方案。
王飞:现在我们市面上有哪些国产的激光雷达的竞品,我们的优势在哪?
夏冰冰:国产的目前在固态这块还有速腾的固态激光雷达,其他的暂时和我们性能有相关性的好像不多。
王飞:问最后一个问题,刚才也聊到国产化替代相关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做的自动驾驶,可能参考的标准还是我们相关的技术,包括我们在聊自动驾驶技术时很大程度上绕不开美国的一些公司,包括他们之间的标准,DMA之间的标准,甚至当初的自动驾驶的比赛也是西方国家来做的。刚才聊到国产化的一些东西,我这个问题想问的是,我们中国是不是在无人驾驶这条路上可以形成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
刘轩:我们企业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特别是最近新发布的1万美金以下的这套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能实际在跑的,用这样一个固态激光雷达,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可以跑L4自动驾驶的这样一套系统。包含美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在内,他们没有放出对应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说他们认为这条路是不通的,因为毕竟我们把这条路走通了,很多中国的企业,其实大家是有能力在这方面摸索出一条更适合于中国更有特色的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中国驾驶的环境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友好,总体来讲难度是比较高的,更能帮助这些企业积攒一些更容易去帮助我们的算法或者产品迭代的数据,我们在这方面比起国际上还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发挥好我们的特色,形成影响行业的标准,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们企业希望利用自身的技术上、商业上的努力,为这个目标做一些贡献,这是我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