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赋能型管理者(下)

大家好!今天继续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做好一位好的赋能型管理者 。 在上一篇中 , 我和大家聊了一些话题:
赋能的好处
赋能型领导的基本特质
识别“赋能对象”
动态的赋能
如何做好赋能型管理者(下)】超越内卷化的赋能
这些可以认为是解决了一些外围性的问题 , 今天我们就“打扫屋子再请客” , 探讨一下在以上问题消除后 , 我们应该给予下属怎样的赋能方式 , 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 。
两种类型的赋能
在上一篇中 , 我提到了任何赋能都应该自带“跨越内卷化”的基因 , 但有些类型的赋能 , 虽然对于员工的成长也有巨大作用 , 但假以时日 , 依然会步入“天花板形态”的内卷化中 , 需要另一种更高形态的赋能来帮助“逃离” 。
如何做好赋能型管理者(下)
文章图片
在职场环境下 , 一般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赋能 , 我分别将其命名为“平台内的赋能”和“跨越平台的赋能”这两种类型 , 这两种类型的赋能有一定的区别 。
“平台内的赋能”是以平台内部的向上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赋能类型 , 这可以认为是一种与业务有着强烈贴合的赋能 , 员工能力提升的路线图也是和业务完美平行的 。 我突然想起了斯蒂芬?金在其著作《苍穹之下》中描述的透明苍穹 , 美国一座小镇被更高形态文明所创建的透明苍穹完全盖住 , 小镇里的人们被限制在了这座透明苍穹中 , 同样也被更高形态文明如蝼蚁般玩弄于股掌之间 , 要逃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
而“跨越平台的赋能”是一种不基于所在平台的赋能 , 通过更为广泛的视角 , 关注个人的无限成长 , 这样的赋能往往是一种“撕裂型”的赋能 , 会不断推翻该人才在不同时期所达到的成就 , 使当前成就处于一种虚拟的归零状态 , 倒逼人才不断跨越 , 进入新的能力层级 。
两种赋能方式 , 孰优孰劣 , 大家一眼便能看出 , 但有的时候 , “平台内的赋能”却是“跨越平台的赋能”的基础环节 , 我们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这两种赋能方式 。
平台内的赋能
典型的“平台内的赋能” , 一般会出现在发展较为成熟、流程体系等较为完善的企业 。
如何做好赋能型管理者(下)
文章图片
对这样的企业而言 , 赋能其实已经上升为了一种企业文化层级的行为 , 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讲师制度和部门带教制度 , 所有的流程、体系乃至工作方法都有对应的全套培训体系 。
在这样的体制下 , 培训等同于是一种赋能 , 而且这样的赋能是真正能够高效落地的 。
比如 , 在入职阶段 , 新人往往会接受由多个部门联合组织的全方位培训 , 在本职职位上也会由本部门的资深员工进行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培训和带教 , 同时也会根据公司要求自主参与一些早已标准化了的e-learning课程 。 在这样的多维度培训下 , 很少有员工因无法适应而被淘汰 。
表面上看来 , 这非常吸引人 , 但这是一种真正的赋能吗?
这里我想到了RPA技术 , RPA是通过一些规则将流程化的工作固化下来 , 由机器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或指令进行自动化的执行 。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 对于规则的自动化执行已经无处不在 , 比较典型的就是Excel中的“条件格式”功能 , 通过设置一条条简单的命令或规则 , 使选定的单元格能够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内容 , 自动改变其文字颜色、字体和边框颜色等 。
但是 , 在目前的VUCA时代 , 对于员工的要求早已从业务上简单的执行上升到了更高的复杂层级 , 基于流程的执行早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 而且AI和RPA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 AI相当于我们的大脑 , 而RPA则相当于我们的四肢 , 针对一些简单而重复的任务 , 很有可能会被这两种技术所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