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消失的点餐台( 四 )


回归吃饭这件大部分人眼里的小事,智能点餐的出现的的确确迎合了许多店铺和顾客的需求,也被大多数人视为时代的产物。
但是,我们更愿意去相信不具有普惠性质的智能点餐技术,未来的发展仍然有其局限性存在。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就曾发文批评扫码点餐,矛头直指智能点餐的两大负效应——个人隐私泄露和老年人使用困难。
诚然,回溯智能点餐并不漫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对于智能点餐为数不多的担忧都集中于上述两点。
2021年315晚会曝光的人脸识别和扫码点餐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新闻,仍旧让人记忆犹新。
可见,个人隐私保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恰恰与之相反的是,餐饮行业的智能点餐系统会通过不同方式(微信小程序、自营App)要求顾客“交”出个人信息。
中老年人|消失的点餐台
文章插图
图/随处可见的二维码
并且为了收集这些信息,手段极其“残忍”。
最普通的方式是推荐进店顾客采取扫码点餐的方式进行餐食的获取,然后通过手机跳转进入点单页面或是微信、支付宝的商家小程序进行点单。
这种类型通常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小店,在点单过程中也不会强制索要顾客的姓名、手机号、实时位置等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
更为“先进”的套路是,例如华莱士等连锁快餐店,在手机小程序点单或是App点单中设置相较于人工点餐价格极为优惠的套餐或活动。
使得消费者面对明显的价格差异时,被迫选择智能点餐方式,然后“不情愿地”交出自己的个人信息。
更有甚者直接“强取豪夺”,关闭人工点餐通道,强制顾客采用线上点餐方式。
我们通过探访发现诸如麦当劳、肯德基在武汉的许多门店已经不常设点餐员这个岗位,同时连操作较为简便的点餐机也一并关闭,迫使顾客进店后别无他选只能采用微信小程序点餐或是下载麦当劳新升级的自营App。
这种只提供单一点餐的行为一定意义上,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或者至少,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有网友不禁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服务员站在我面前,而我却只能扫码点餐”。
智能点餐的强势,让顾客丢失了“Say No”的自由的同时,也将顾客的信息安全置于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IBM2020年发布的《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显示:
在所有的信息泄露事件中,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最为常见,其中有一半都是外部人员恶意造成。
大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而小公司则将数据标价售出,消费者一边享用着美食,一边还要面临信息泄露风险。
另一方面,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正在饱受扫码的折磨。
智能化时代的变革加之疫情来袭,让更多中老年人不得不踏上了学习扫码的道路。
健康码、身份码、行程码加上用餐扫码,上车刷码。
不懂二维码的中老年人似乎已经没法在这个时代存活。
更令人担忧的是,文化程度的匮乏与固有认知的差异,让中老年人的学习之路更加艰难。
奇偶派采访身边同事发现,大多数80后甚至90后的父母,对于手机技术的掌握都不足以让他们能够单独出门接受这个智能化时代的“考验”。
有些子女为了教导自己的父母,也是煞费苦心,但仍旧收效甚微。
中老年人|消失的点餐台
文章插图
图/操碎了心的子女们
同样作为用餐群体的一部分,中老年人不应该被餐饮智能化给抛弃。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举例称70多岁的老年夫妇来到餐厅吃饭,却因为扫码点餐,花费了半小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