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甲|对话鼎甲科技汪潼:云化转型,为国产灾备雪中送炭

鼎甲|对话鼎甲科技汪潼:云化转型,为国产灾备雪中送炭
文章插图

现在企业最怕什么?
人还在,数据没了。
尤其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关口,这种焦虑只会更甚。
于是,灾备,这一业内公认的企业数据安全“最后一道防线”,近两年逐渐从幕后走上了台前。
然后公众发现,不同于芯片、云计算、数据库等领域里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之战,灾备行业里的追赶更像是静水深流之下胶着暗战。
“在中国市场上,过往美国公司一直占有半壁江山。”鼎甲科技副总裁汪潼感慨到,但幸好,随着云化转型和国产替代大潮,国产灾备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期。
不过新机会也带来了新情况。看似小众,实则必备;挑战不小,但又恰逢利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正是国产灾备行业的当下的真实写照。
具体来说,国产灾备当前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企业可以把握的机会有哪些?在把握机会时又遇到了哪些新情况、新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近期,雷峰网与鼎甲科技副总裁汪潼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试图通过这次对话找寻问题的答案。
时间是最大的壁垒欧美灾备行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了80年代,美国市场上已经有了上百家专业公司,相比而言,国内灾备直到2000年左右才开始萌芽,比外国慢了整整半个世纪。
于是,奋力追赶成了国产灾备一出生就肩负的使命,但数十年的差距也注定了这条追赶之路并不好走。
众所周知,在技术密集型行业里,后进场的企业很容易因为技术差距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产品不成熟,客户不敢当小白鼠,不敢用;而没有客户的大规模使用,反过来又导致技术和产品难以迭代和改进。
而这样的两难境地正在当下的国产灾备行业里上演。
起步晚导致的技术差距,让国产灾备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在头部市场里与国外厂商一较高下,而在新客户拓展上又面临上面提到的困境,以至于市场空间长期被挤压。
在汪潼看来,一款可用性强、用户认可度高的软件产品,一定要经过大规模的使用,也就是“拉出来练兵的机会要足够多”。
世界上没有零bug的软件,优秀如 Windows 这样的操作系统,每年都有大量的补丁要打,但正是在全球客户的检验下,Windows 被打磨的次数多,旧有 bug 越来越少,产品才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用户少、市场规模小,国内灾备软件,吃亏就吃亏在这里。
不仅如此,就连面临的应用环境大部分也都是国外的环境。“国内灾备厂商要去拿一个 SAP 接口多难啊!不同于国外厂商可以免费获取、直接对接,国内厂商往往要花个几万欧元才能拿到。”汪潼感感慨道。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时间就是最大壁垒。
除了时间上的差距外,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研发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存在于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中的行业特性,同样也出现在灾备产品上。这要求国产灾备企业在应对外强环伺的同时,还要闯过重重经营关卡,谋求企业自身的生存、生长和壮大。
以鼎甲为例,鼎甲初创于2009年,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是国内较早一批国产灾备企业,在发展前期一直在专注于技术研发,直到2015年,产品才正式投放到市场,可以说前6年基本属于纯烧钱阶段。
不止如此,从2015年产品推向市场到2020年占据国产灾备品牌头部位置的这几年间,鼎甲的研发投入仍占到营业收入的30%左右。直到2021年,企业的历史研发投入都没有完全回收。
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漫长的研发周期,不仅在行业初期吓退了一批观望者,也在随后几年筛掉了不少落后者,能留下的都历经淬炼后的实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