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化|仿人化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路径|超级观点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智能制造需求的不断提升,全球工业机器人潜在市场已达千亿美元,而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将在2023年达到100亿美元。然而现实情况是,工业产线上其实只有少数环节能实现完全自动化,工厂的自动化升级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究其原因,传统机器人采用机械式为主的技术路线,难以适应复杂度高的生产环节,不仅导致了高非标配备成本,还使得机器人在某些场景下缺乏经济性和可行性,大量的工作仍需人工完成。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仿生与灵巧操作实验室,Flexiv非夕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世全认为,机器人在生产中除了要追求位置精度等硬性指标,也要发展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成立于2016年,非夕科技以仿人化技术路径对机器人进行系统化创新,专注于研发、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AI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今年,其机器人产品拂晓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颁发的认证证书,将在欧盟和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两个主要海外市场、及认可CE与北美认证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自由流通。
工业机器人从机械化向仿人化发展的新趋势已显现。不远的未来,机器人将像人类一样拥有“手眼配合”的能力,开启工业自动化的新时代。
文章插图
“仿人化”技术革新,工业机器人再升级
发展至今,工业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有诸多限制。工业场景千差万别,生产资料门类众多,机器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往往需要搭配特殊设计的非标型设备或工具。而大量的非标方案也影响了产线本身的柔性化能力以及规模化效应。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前20个国家的机器人装机中,平均每一万个产业工人只对应配备了一百多台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密度最高不超过10%,客观上反映了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中的局限性。
事实上,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仍主要采用位置控制的方式工作,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反馈能力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可实现的任务范围,尤其在复杂度高的生产环节,传统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势必伴随着大量非标设备的使用,甚至仍需要大量依赖人工。
与此同时,制造业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用工荒”难题。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产品的小批量、多品类生产已成趋势,这也对工厂端的柔性生产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突破困局,使工业机器人真正满足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需求,非夕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世全认为,制造业需要全新的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
不同于主流的机器人机械式发展方向,非夕科技旨在推动机器人技术的仿人化革新,即“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灵活工作”。王世全认为,力觉传感系统、计算机视觉等AI新技术在飞速发展,不管在算法还是硬件层面,机器人都有望完成更复杂、灵活度更高的工作,从根本上具备通用性。
对“仿人化”机器人来说,位置精度并不是技术追求的重点,而是要像人一样,拥有对复杂环境的判断、决策、适应能力。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非夕科技的团队注重提升不同维度上的机器人力控性能。同时,团队也将计算机视觉等AI新技术融合到机器人本体中来,提高其应对复杂环境的感知判断能力。
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的底层硬件到上层控制算法的全方位改造,同时深度结合人工智能,非夕科技在2019年推出了其第一代自适应机器人产品Rizon拂晓。该机器人产品模仿人类大小脑及条件反射结合的能力,自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为制造业的产线自动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 智能|地震救人新突破!中科院研制出触嗅一体智能仿生机械手
-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地震救人新突破!中科院研制出触嗅一体智能仿生机械手
- 白白胖胖头顶起雾走走停停安全无误在哈尔滨站候车厅内一边消毒一边在室内移动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火车站里的机器人服务,是什么体验?
- 机器人|售价10万的日本“妻子”机器人,除了生娃啥都能做?太天真了
- 王中林|华为全球专利榜第四;京东海外开设机器人零售实体店;Oculus遭反垄断调查|科技周报
- 大数据|人工智能步入千家万户,智能机器人的前景怎么样?
- 机器人|中国机器人“独角兽”,抢下国内90%份额,优势还在持续扩大!
- 机器人|老销售是怎么选电销机器人的?如何避坑?这些点需要注意
- 机器人|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类一身“毛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 产品经理|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类一身“毛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