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逐渐破圈后,虚拟主播距产业成熟有多远?( 五 )



这是因为 , 由于大量创业者、工作室涌现 , 虚拟主播行业已经严重“内卷” , 也就出现了严重的马太效应——少数头部IP可以通过演出、周边、授权等来获取收益 , 但更多IP会因为形象、人设、内容、技术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 , 导致无法积累庞大的粉丝流量 , 商业化变现过程艰难 。

元宇宙概念这个风口 , 正是虚拟主播行业走向“内卷”重要原因——“元宇宙”被誉为互联网终极形态 , 能够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跨界融合 。 从此前观点来看 , 虚拟主播/虚拟人是人类进入元宇宙的切入点 , 在元宇宙设想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场景中 , 虚拟主播/虚拟人将占据绝大部分 , 甚至每个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虚拟分身 。

这意味着 , 虚拟主播/虚拟人将成为元宇宙重要参与者 。 根据光大证券测算 , 元宇宙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在3400至6400亿元量级 , 虚拟主播产业链上下游都因此有了更大想象空间 。

比如 , 对服务型虚拟主播 , 像科大讯飞、阿里、百度这样的AI技术大厂 , 可以结合AI技术 , 提供可复用的底层功能 , 参与元宇宙基建 , 打造元宇宙“服务型原住民” , 或者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 持续赋能开发者 。



对IP型虚拟主播来说 , 则可以通过当前的粉丝、内容积累 , 通过交互成为元宇宙“原住民”的引领者 , 推动虚拟主播成为元宇宙产业链版图中 , 最先快速发展并规模创收的产业 。

考虑到元宇宙目前仍是一个概念 , 上述愿景将会是一个长周期的投入项目 。 从这个角度看 , 很多可替代的IP型虚拟主播 , 或许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元宇宙红利 。

无论如何 , 无论是让虚拟主播产业链走向成熟 , 还是成为元宇宙重要参与者 , 最终仍取决于技术——更智能、更类人的交互体验 , 能依赖的只有AI技术上的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