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23开年脑洞之二:郭台铭为任正非造车?( 三 )


但智选车模式能否无缝衔接到其他车企 , 并批量复制 , 还是个未知数 。 华为终端智选车业务总裁汪严旻曾对外透露 , 如果智选车不能成为爆款 , 商业模式就不能闭环 。 随着未来多款车型陆续涌入门店 , 如何承接并平衡这些车型的销售 , 是华为线下渠道将要面临的难题之一 。
公开信息显示 , 赛力斯之后 , 华为已开始和奇瑞、江淮推进打造华为智选车 , 与北汽的智选车项目处在立项阶段 , 据车云网消息 , 上述智选车或都将采用AITO车标 。 此外 , 去年12月15日 , 宁德时代官宣与华为终端签订合作备忘录 , 华为终端将推荐宁德时代作为华为智选车的合作伙伴第一优选电池供应商 。
在智选车模式里 , 华为深入参与产品设计 , 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 同时还负责营销和终端销售 , 除了生产制造以外 , 华为几乎参与所有造车流程 , 和宁德时代的合作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与车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
如今的华为汽车业务 , 正无限接近当年不造整车承诺的边界线 , 而这条边界理论上也将在今年年底到期 。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 届时 , 华为与其花更多精力把更多的智选车搬进华为门店 , 不如直接打出下场造车这张底牌 , 既能在产销层面上实现更低的管理成本 , 又能把更多利润留在自己手中 。
在自己划定的不造车红线失效后 , 华为造车最后一个障碍便是盈利压力 。 去年12月8日华为内部会议上 , 余承东给华为汽车BU设定了2025年盈利的KPI , 这意味着 , 华为即便亲自造车 , 也大概率不会走重资产模式 , 生产制造流程还要交给代工厂来完成 。

余承东
自建工厂一来投入巨大 , 二来在时间上也等不起 , 这种情况下 , 寻找富士康代工华为汽车 , 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 , 双方过往在PC和手机代工领域也有过丰富的合作经验 。
从惠普、戴尔 , 到诺基亚、苹果 , 富士康一直靠龙头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声量维持自身优势 , 在造车上鸿海多次碰瓷特斯拉 , 也表明富士康在汽车代工上依旧瞄准头部企业 。
如若富士康能够把国内产能给华为汽车代工 , 届时富士康既是华为汽车稳定交付的后盾 , 华为门店中的每一辆汽车也都将成为富士康在汽车代工领域新的招牌 。
C
华为联手富士康 , 还能在面临苹果共同竞争之下 , 争取行业先发优势 。
过去十几年里 , 在“果链”发展中占得先机的富士康 , 手握大部分iPhone代工订单 , 吃到了最大的红利 。 然而在汽车代工领域 , 富士康则有丧失这种先发优势的危险 。
早在去年2月 , 富士康在手机代工领域的老对手立讯精密就和奇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 , 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燃油车时代的代工霸主麦格纳 , 更是早在2018年就和北汽成立合资公司 , 推出了北汽极狐阿尔法车型 。
与富士康类似 , 这些企业都选择与传统车企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 , 各取所长 。 传统车企产能过剩 , 又有消费电子领域同行抢生意 , 迟来的富士康届时还能在中国市场分到多少蛋糕呢?
代工产业转型周期漫长 , 目前不论是富士康还是其他竞争对手 , 都还入局尚浅 , 搭上华为的车 , 可能是富士康领先竞争对手的一次绝佳机会 。
而对于华为来说 , 在造车上 , 除了要统合公司内外的想法 , 自然也要关注外部同行的一举一动 。 据彭博社去年12月报道 , 苹果再次更新了造车的时间表 , 预计发售时间由2025年延期到2026年 。
虽然发售再次跳票延期 , 但在造车规划中苹果做出了一定妥协 , 放弃了L5级别自动驾驶 。 向现实妥协的苹果 , 为了尽快量产 , 在技术与市场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 这样的改变 , 虽然让外界对苹果汽车少了一些期待 , 但增加了确定性 。 以苹果的号召力 , 旗下汽车一旦推出 , 势必将给竞争对手带来新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