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之外|手机下沉市场的“小城故事”

北上广深之外 , 为数众多的四线城市正在蜕变 ,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提高 , 消费观也在悄然变化 。
品牌的“小城故事”与高端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戏剧冲突 , 用户认知与品牌路径一同上演分裂与共融 。 除了少数中心化城市 , 更能反映全国手机市场普遍现状的 , 正是所谓的下沉市场 。
手机不仅可以呈现一座城市的消费面貌 , 也能清晰地透视品牌与市场间的矛盾与和谐 。 随着中心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效应 , 下沉市场容量将获持续增长 , 对于手机品牌们的重要程度也将与日俱增 。
品牌与用户在需求上是否已经并驾齐驱 , 认同上是否双向奔赴 , 这块市场似乎更有参考意义 。 供需两端“价值观”不同
“太贵了!”
北上广深之外|手机下沉市场的“小城故事”】谈及对于手机产品的看法 , 本地人顾丰脱口而出 。 顾丰就职于公务系统 , 收入稳定 , 属于本地中位 。
2022年前三季度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万元 , 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 , 消费能力处于省内中游 。 像这样的四线城市 , 在全国还有很多 。
北上广深之外|手机下沉市场的“小城故事”
文章图片
“去年终于把服役多年的小米6换下 , 买了12S , ”顾丰一边掏出新手机不自觉地擦拭 , 一边摇摇头说 , “四千多块 , 我又不玩手机游戏 , 其实跟选择米6一样 , 选个旗舰处理器 , 内存大点 , 可以用久一些 , 而且还不卡 。 但米6发售才两千来块 , 现在差不多翻了一倍 。 ”
不只小米 , 荣耀、OPPO、vivo都把各自的当家系列打造成了冲高主力 , 几年间产品售价早已突飞猛进 。 尽管各品牌自身积累出不少独家卖点 , 但在下沉市场 , 产品售价似乎更欠说服力 。
目前旗舰直板手机主要分布在四千至七千元 , 折叠屏手机主要在八千档以上 。 对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而言 , 高端手机仍旧属于“消费大件” 。
小城消费或许暂时跟不上高端化大潮的节奏 。
“价格涨了这么多 , 我个人认为没有获得相应的体验 。 ”按顾丰所说 , 米6也采用了当时的顶级硬件 , 无论是电池、拍照、处理器都跟其它品牌的旗舰机类似 , “假如在米6身上加两千块 , 其用户体验可能在同期一枝独秀 。 ”
而新机型让用户为更高的价格埋单 , 给出的仍是旗舰机常规体验 。 各品牌集体涨价 , 产品并无横向对比的明显优势 , 只是保持常规身位 。
“K50是我们走量最好的”店员并没有指向最新的红米K60、小米13系列 , “这款机型已经在新款上市后降过价 , 现在性价比非常高” 。
荣OV三家线下门店情况类似:半代老款机型走量效果良好 , 已经出现部分配置缺货的情况 , 而新款机型现货少甚至只能接受预订 。
品牌们对于供应的“谨慎” , 是对于库存的担忧 。
一方面 , 产品同质化背景下 , 谁都没有十足的信心大量囤货;另一方面 , 近年手机品牌冲高伴随单机成本上升 , 以小米12SUltra为例 , 其硬件成本为3400元左右 , 如果加上渠道、运输、设计、软件等成本 , 一台库存可能需要两台的利润才能拉平盈亏 。
更加重视性价比的下沉市场 , 即便类似有一定走量能力的老款红米旗舰机型 , 仍然是“且战且退” , 更不用说售价更加高昂的顶级旗舰机型 。
“买12SUltra就是为了摄像头 , 有了孩子以后 , 需要一个随身好用的记录工具” 。
杨浩就职于本地为数不多的好单位 , 年收入稳定在十万元以上 , 对于产品边际效应并不敏感 , 愿意为了刚需付出更多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