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市财经|互联网大厂“造车记”:虚实之间( 二 )


小米宣布造车时 , 雷军给自己定的“入场费”是100亿元人民币 , 并表示要在未来10年砸下100亿美元 。 1个月后 , 百度的造车项目集度汽车CEO夏一平说 , 集度要在未来五年投资500亿元人民币造车 。
互联网巨头不差钱 , 也敢花钱 。 对于他们而言 , 速度上的落后可以靠更多的金钱来弥补回来 , 用金钱来换时间 , 用金钱砸出壁垒 。 在这个过程中 , 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团队建设等各方面 , 都被持续而庞大的资金投入提高了门槛 。
互联网大厂“造车”进展:虚实之间
事实上 , 目前互联网企业造车还属于技术研发阶段 , 远没达到量产的程度 , 这也意味着 , 在一个时期内其发展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
不过 , 即便存在一定距离 , 许多互联网企业还是定下了一个“量产目标”:百度将汽车量产的时间定在2023年 , 而小米稍晚一点 , 将2024年作为了一个节点 , 声称要在2024年实现量产 。
先不说这些企业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实现量产目标 , 仅就这个1-2年的量产时间差 , 就足以产生许多变数 , 谁也说不好这个时间内市场行情会如何变化 。
当然 , 如今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选择了其他“路子” , 比如和具备量产能力的汽车企业合作造车 , 这也不失为切入行业的思路 。
一市财经梳理发现 , 互联网“造车”大概有两种模式 , 一是不自己造车 , 但参与行业 , 开发智能产品为车企赋能 , 比如华为、腾讯;另一个是亲自下场造车 , 既有“孤勇”独战 , 也有合资办厂 , 比如阿里、百度、小米 。
那么 , 这些企业的“造车”项目 , 如今进展怎么样了?
华为较早涉足造车领域的企业之一 。 2019年6月 , 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 , 进军汽车领域 。 华为一向以“帮助车企造好车”为口号 , 自身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
华为曾表示 , 公司并不造车 , 而是基于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 , 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 业务主要覆盖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5大业务领域 。
2021年12月 , AITO问界M5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压轴出场 。 虽然华为并没有亲自下场造车 , 但根据AITO品牌发布会的信息显示 , 从前期规划、设计乃至后期的营销、销售均由华为一手操办 。

华为将自己近年来的研发成果 , 都在这款产品上变现 。 不过 , 华为也始终表示 , 无意参与到造车行列之中 , 而是依托手中的ICT领域核心技术、软硬件一体化供应方案为车企服务 。
与华为目标相似的是腾讯 , 但在具体应用中 , 两者又存在很大不同 。
腾讯目前并没有真正的造车计划 , 其切入这个领域的方向也很明确 , 即建设以云计算、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基建 , 通过强化自动驾驶云能力的构建 , 帮助新能源车企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
此前 , 腾讯副总裁、智慧交通与出行总裁钟翔平向外界介绍了腾讯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而不造车的原因 。 他认为 , 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缺少的不是造车新势力 , 而是一个能够连接起出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通产业全链路的“网” 。

截至目前 , 腾讯生态车联网TAI和35家车企达成了合作 , 累计搭载超过700万辆汽车 。
另一家巨头阿里也很早就涉足智能汽车领域 。 2015年 , 阿里与上汽集团共同成立斑马智行 , 意图研发对标苹果Carplay的车载操作系统 。
不过 , 要说阿里真正下场参与造车 , 那还是2020年年底的事 。 2020年12月 , 阿里同上汽、张江高科合作 , 注资100亿元成立了“智己汽车” , 正式参与造车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