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市财经|互联网大厂“造车记”:虚实之间( 三 )



据报道 , 去年12月智己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智己L7”小规模下线 。 据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透露“智己L7”大批量交付预计将于2022年4月份启动 。
而同为“BAT”的百度 , 最早涉足这个领域的切入点是自动驾驶 。 经过长期业务发展与调整 , 百度逐步形成了共享无人车(Apollo Go)、汽车智能化(ASD)、智能交通(ACE)三大业务板块 。
2021年1月11日 , 百度发布公告称将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集度汽车 , 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 吉利控股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 两者将基于吉利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 , 共同打造新一代智能汽车 。
今年1月 , 集度公布了汽车机器人概念车的部分设计样式 , 这款新能源汽车将在4月份举办的2022年北京车展上正式亮相 , 并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 。

“汽车机器人”概念是百度区别于其他造车企业的所在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将汽车机器人的特征概括为“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 。 这意味着 , 汽车机器人不再只是基于新能源基础之上的代步工具 , 而是可以交互的智能机器人 。
不过 , 虽然百度提出的“汽车机器人”这张饼画的很大 , 但成色如何 , 目前尚未可知 。 就在2021年底 , 百度无人驾驶部门还传大面积裁员的消息 , 后被百度方面否认 。
与百度的造车项目“集度”成为邻居的小米 , 入局造车领域的计划堪称非常高调 。
2021年3月30日 , 小米公告宣布 , 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 , 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 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 , 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 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

雷军亲自操刀小米汽车 , 并将其视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 自然备受外界关注 。
不过 , 在过去的一年里 , 小米汽车并没有如开始所说的那般高调 , 而是默默地收购以及攒人 。
同时 , 在过去一年里 , 小米还在持续不断地投资汽车上下游产业链 , 包括动力电池生产商、充电供应商、激光雷达企业、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等 。
目前 , 小米尚未发布第一款产品 , 但却将量产时间定在了2024年 。 虚虚实实之间 , 似乎更加让人捉摸不透 。
“互联网企业造车 ,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为了在自身业务增长趋于乏力、股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之下 ,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和股价的增长点 。 不排除这些造车业务后面单独上市融资 。 目前看 , 很多都是噱头大于实质的 。 ”一位行业专家对一市坦言 。
优势与劣势
目前 , 多家互联网企业的造车之路已然走出第一步 , 但接下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 就像前文提到的 , 这些企业距离量产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走 。 时间是很宝贵 , 如果产品进入市场晚了 , 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被市场接受了 。
此外更令人担忧的是 , 互联网企业在造车过程中 , 是否能突破相关核心技术 , 取得实质性进展 。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 , 虽然有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耕耘数年 , 但是 , 那还只属于“驾驶”技术 , 和造车技术是有很大差距的 。
互联网企业靠做软件和网络的服务起家 , 虽然其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工智能、软件设计等方面的经验 , 可是一旦涉及到制造领域 , 互联网企业同传统车企的差距就会迅速拉大 。
暂且不提难度极高的整车制造 , 仅是同自动驾驶功能相配套的硬件产品 , 对于目前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 就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重点 。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表示 , 互联网企业在造车领域的优势是能够以用户思维、从产品角度和互联网思维出发 , 以技术迭代的方式创新造车、营销与服务新模式;而缺点在于对于汽车产业链的理解不足 , 以及对制造业思维的缺乏以及缺乏造车核心技术 , 容易让造车计划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