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Lazada 10年:走,把货卖到东南亚去( 三 )


东南亚消费者听到了更亲近的母语 , 跨境商家也有了更便捷的出货渠道 。 为了发掘东南亚本土主播 , 团队还发起了名为LazTalent的海选活动 , 平台提供选品和优惠价 , 任何有意成为带货主播的素人均可报名参与 。
Selina介绍 , 2019年 , 直播的场均观看普遍不到20人 , “现在你只要坚持周播 , pv(页面浏览量)基本能达到千人左右 。 ”
直播在东南亚逐渐起势 , 消费者参与度一路向好 , 商家自播也星星点点地涌现 。 最初的3家直播服务商已经扩展至近20家 , 随着盘子越做越大 , 他们只能占到整个直播市场的两成份额 。
按照Selina的估计 , 在东南亚 , “直播”这一业态正处于从纯娱乐“秀场”到专注电商带货的转型期 。
Tigernu直播现场

那些早早下海吃螃蟹的人 , 尝到了时代赠予的第一波红利 。 一名位于济南的服饰商家 , 坚持在菲律宾站每天直播 , 日增粉达到200多人;一名在深圳开店的马来西亚人 , 凭借一口纯正的马来语 , 在马来站和印尼站同步直播 , 转化率也颇为可观 。
创立于2012年的广州箱包品牌Tigernu , 则挑选了会讲英语的员工轮番上阵 , 今天播菲律宾 , 明天播马来西亚 , 后天播新加坡……新人面对镜头难免紧张 , 大家彼此鼓劲 , 咬牙坚持 。
Tigernu的Lazada销售部负责人Rita回忆 , 她的第一场直播只有300多人观看 , 但到了2020年双十一 , 直播间已能吸引1万多名观众 。 直播用的是英语 , 有人用当地语言提问 , 店铺老粉往往会在评论区代为回答 。
主播和观众、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 收益也随着影响力水涨船高 。 试水直播至今 , Tigernu的销量翻了3.5倍 。 工厂里添置了更专业的摄像设备 , 品牌也在尝试和更多本地红人建立合作 。
“直播是我们跟买家最贴近的渠道 , ”Rita感慨 , “感觉好像能面对面互动一样 。 ”
在这些跨境商家眼里 , 直播意味着未来 。 在东南亚 , “直播造富”只是一轮刚刚升起的太阳 。

用“核心科技”打破业务国界 更深层次的蓄能和破茧 , 出现在技术层面 。
技术是Lazada这艘巨轮的锅炉和引擎 , 轻易不展露在外 , 可一旦需要更新或维修 , 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 。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 , Lazada平台运营Tony和他的同事们做的事情是“融合”:让那些水土不服的人 , 实现沟通无碍;那些分门别类的系统 , 最终水乳交融 。
众所周知 , 跨境业务最大的痛点之一是语言:东南亚六国语言 , 各有各的晦涩难懂 , 一旦遇上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文字 , 就是“鸡同鸭讲” 。 2021年之前 , 买卖双方的即时沟通只能依赖谷歌翻译 , 麻烦、低效 。 要把同一页商品介绍译成多国文字 , 更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 。
Lazada决心改变这件事 。 很自然 , 阿里巴巴有现成的工具可以取用:阿里达摩院的自然语言处理(NLP)能力 , 在小语种翻译上有独到的心得 。
然而 , 要做出改变又不那么简单 。 Lazada的语言是电商的语言 , 有着非常多的专属词汇:包邮、折扣、保真、退换……在不同语言里 , 这些词汇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 用哪一种才地道?那段时间 , Tony经常和本地团队沟通 , 用他们提供的素材作为训练AI的“养料” 。
2021年 , 翻译功能正式上线 , 主打印尼、泰国、越南3个使用率较高的小语种 。 不仅顾客和商家的沟通可以即时翻译 , 通过小语种检索也能关联到店铺;借助淘系电商擅长的图像分析能力 , 甚至可以做到“一键出图”:上传一张商品宣传图 , Lazada后台能自动完成翻译、嵌字的“美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