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逃过职场中年危机?( 二 )


经济衰退以来 , 学历高、资历深的工作者失业率持续攀升 。 失业人口中有极大的比例(将近20%)是白领阶层的专业人士 。
曾经 , 《纽约时报杂志》的一则报道引发热烈讨论:一位过去年薪30万美元的计算机行业管理者 , 在失业两年后竟然到服装店当导购 。
谁能逃过职场中年危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美剧《办公室》
一项针对管理者的调查显示:95%的人预期 , 无论是否出于自愿 , 都会离开现有职务;68%的人则担心无预警解雇或失业 。 换言之 , 人们普遍感受到失业的焦虑与绝望 。
在这样的心情下 , “自愿加班”可能多少成为了取悦老板的例行常规 。
著有《工作过度的美国人》的经济学家朱丽叶·斯尔 , 与《白领血汗工厂》的作者吉尔·弗雷泽 , 都对白领员工压力过大的处境有诸多描述:白天办公长达10至12小时 , 晚上在家继续线上办公 , 节假日也随时待命 , 身心负荷达到极限……
同时 , 他们的压力还来源于同事和很多潜在求职者 。
如果不加班 , 也许就会被淘汰 。 一种叫做“幸存者症候群”的抑郁症 , 据说在可能裁员的公司十分常见 。 工作没有安全感使人们遭受莫大的工作压力 。
达尔文式的竞争是有极限的 。 到了一定的时候 , 那些幸存者不管再怎么努力 , 都无法承担被解雇者的工作 。
芭芭拉认为 , 我们不能冷漠地去评判这些不幸的白领 。 因为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 , 他们“什么事都做对了”:寒窗苦读拿到高学历 , 工作尽心尽力 , 对人生充满规划 。 很多人失业前还拿着高薪——而这往往成为他们被裁员的诱因 。
谁能逃过职场中年危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美剧《办公室》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的英文书名是“BaitandSwitch” , 指的是“诱导转向” 。 比如说店家以低价商品引诱顾客上门 , 实际上要兜售高价同类商品 。
白领们原来还拿着一年六位数的工资 , 但一旦失业 , 只能领取几个月的失业补助 , 然后就得依靠积蓄支撑生活——这期间 , 高额的车贷、房贷、子女的学费都需要支付 。 他们不得不接受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生活质量下行 。
这样看来 , 他们是典型“诱导转向”游戏里的输家 。
二、“失业 , 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吗?”
回顾过去将近一年的求职过程 , 芭芭拉做了认真的反思和回顾 。 综合各种因素 , 她发现工作难找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 。
比如 , 其中一个对求职者非常不利却无法改变的因素就是年龄 。
“假如年过40岁 , 雇主会认为你不再用大脑思考了 。 过了50岁 , 他们就认为你已经油尽灯枯了 。 ”芭芭拉在书中犀利地引用了一位华尔街雇主的原话 。
尽管如此 , 越来越多50岁以上的人在延后退休时间或者仍在找下一份工作 。 毕竟能享有充裕退休金的人仍是少数 。
但对于年龄的歧视已经成为求职劲敌之一 。 年龄越大 , 就意味着经验越丰富、资历越深 , 所期望的薪资水平也就越高 , 而同时可以转型到新的部门岗位、拓展新领域的可能性也相应降低 。 现在很多企业宁可选择便宜的价格进行外包 , 也不愿意雇用有经验的中高龄正式员工 , 因为后者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资 。
在中国 , 这个年龄界限甚至可能还要更早一点 。 据《人民日报》2019年12月的报道 , 35岁已成职场的“生死线” , 80%以上的招聘职位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
这不禁令人思考 , 现今企业界到底怎么了?尤其是 , 经验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没有价值?成就所得到的报酬为何那么不可信赖?为什么当一个人在学识、经验值、决策力、心态等各方面都来到一个比较成熟、稳定的阶段时 , 却是在职场上受到歧视、冷落甚至抛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