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高端,中国手机的无限战争( 二 )
可“惯性思维”终究败给了趋势 , 外资手机品牌过于注重手机的基本功能 , 只想着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通话效果 , 如何让手机更加皮实耐用 , 并没有意识到通信技术由2G跃升至3G后 , 市场上需要不是为打电话设计的手机 , 而是能够与互联网融合 , 为互联网设计的手机 。
外资手机品牌集体忽略了手机功能延展、生态创建上的开拓 , 忽略了手机从少数人的奢侈专属向人手一只的大众消费品迁移过程中 , 个性体验、品牌调性、渠道营销等等对消费者的影响 。
如果说诺基亚、摩托罗拉还曾试图“挣扎反击” , 爱立信则是外资品牌退败典型的集大成者 , 这家百年通信巨头一直认为做手机就是做技术 , 当没有新技术时 , 就不需要推出新手机 , 以致很长一段时间内 , 爱立信在市场上就只有一种式样 , 几个型号 , 这样的产品力很难说有多强的竞争力 。
反观中国手机 , 凭借着对市场和行业趋势的敏锐嗅觉 , 一举冲破了外资品牌的合围 , 与苹果一起站上了新时代的舞台 。
2011年8月 , 三星在柏林国际电子展上发布5.3英寸大屏手机GalaxyNote后不久 , 小米登场了 。
发布会上 , 米粉们群情激昂 , 高呼着“雷布斯” , 雷军也不负众望 , 为小米的首款产品给出了1999的定价 , 首批货源30万台小米1在3个小时内被预定一空 , 小米一炮而红的同时也给自己铭刻上了至今也甩不掉的标签:极致性价比+互联网思维 。
文章图片
小米1发布现场
2011年11月 , vivo在水立方发布了全球第一台整合了Hi-Fi(高保真)级专业芯片的智能手机X1 , 成功开创了音乐手机细分品类 。 同时 , 这款手机以6.55毫米的机身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 。
凭借着X1 , vivo不但在智能手机切换的档口站稳了脚跟 , 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vivo功能机的库存问题 。
小米和vivo算是走的比较顺利的两个品牌 , 前者没有功能机的“历史包袱” , 在互联网浪潮的助推下轻装上阵 , 后者从与山寨机的浴血奋战中杀出 , 一开始就注重差异化 , 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压对了方向 。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手机都如小米和vivo这般幸运 , 比如OPPO 。
同样是2011年 , OPPO的第一款智能机X903/Find就折戟了 , 当时经过苹果的“教育” , 智能手机的形态基本定型 , 然而OPPO却鬼使神差的“避开”了直板造型 , 特立独行的采用滑盖设计 , 并且机身厚度达16.6毫米 , 重量近200克 。
后来复盘X903/Find的销量时 , 还在OPPO当副总经理的刘作虎“都不好意思说” 。
吃一堑长一智 , X903/Find虽然失败 , 但OPPO还是在这款产品上吸取了大量的经验 , 并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进行了孜孜不倦的产品创新 。
2012年发布Ulike2 , OPPO在行业中第一个将前置摄像头提升至500万像素 , 并且开创了内置美颜功能的先河 。
同样是2012年 , 超薄手机Finder成为OPPO的翻身之作 , 接着 , 凭借着一系列搭载引领行业闪充技术的产品 , OPPO于2016年站上了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 。
初代iPhone引领下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07年破亿 , 2013年达到10.19亿部 , 三年后的2016年又踏上了14.73亿部的台阶 。 在这个过程中 , 有“中华酷联”败退的唏嘘 , 也有华米OV联手抗击外资品牌的荣光 , 而对市场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 , 除了中国手机的自身努力之外 , 还在于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 。
这里说的趋势不光光是功能机到智能机技术切换的趋势 , 更深层次的趋势是 , 面对汹涌而至的换机潮 , 客户从何而来 , 增量市场从何而来?
- 雪龙|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收官
- 空间站|震撼发布: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 尽管在市场份额上|荣耀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 要求英特尔退出中国?当场遭拒绝,老美又干了一件内讧的事
- vivo x80|高端来袭,影像天花板!vivo X80系列打造卓越摄影体验
- 电信运营商十大谣言之二:中国移动即将分拆?
- 芯片|芯片出现过剩迹象,ASML最先受害,能救它的只有中国芯片了
- 华为|韩媒:失去华为订单 韩国半导体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正在下降
- 本文转自: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导 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标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 蓝牙耳机|全球顶级蓝牙耳机盘点:一探高端耳机的曼妙体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