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中和: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 二 )
2013年深圳成为第一个试点城市开展碳交易 , 拉开了我国碳交易从无到有的序幕 。 之后7年来 , 无论是各类暂行办法与建设方案的提出 , 还是政府部门减排职能的调整 , 都促进国内完成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总体设计 。
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双碳目标 ,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开市 , 首笔全国碳交易成交价格为52.78元/吨 , 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 。 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提到 , 此举启动后 , 意味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
至此 , 默默耕耘了20年之久的“冰山” , 夹杂着各类生态方 , 开始浮出水面 。 一瞬间 , 碳足迹、碳核查、碳普惠、碳咨询、碳评价、碳计量等热词与相关创新企业涌入大众视野 。
目前 , 碳中和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 , 上游属于能源端 , 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 包含光伏、风电 , 新能源等行业;中游属于结构端 , 如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行业 , 具有产业转型的需求;下游属于服务端 , 涉及碳交易、碳监测、碳吸收这一类企业机构 。
从捕捉到的下游创新企业看 , 一类是从负碳技术出发 , 进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 如研发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和电解池隔膜技术 , 如将传统混凝土蒸汽养护改进为矿化养护;一类核心是碳管理SaaS软件 , 通过抽取行业间的共性 , 提供标准产品模块 , 包括碳盘查、碳核算、碳咨询与培训等;还有一类是从碳金融、碳普惠角度切入 , 做一些模式创新 。
文章图片
碳中和赛道部分创新公司梳理建筑行业系统、复杂且分散 , 加之本身体量大、参与方众多 , 无论是数字经济下的产业转型需求 , 还是低碳经济下的碳管理能力打造 , 首先人才是一道短时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
其次在工业、电力、建筑和交通这四个重点碳排放行业中 , 由于每个垂直行业都有一套它自己的碳管理计量模型和基于产业定制的碳计算方法 , 创新企业如何能在碳市场中持续发展 , 行业业务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考量的重点 。
文章图片
建筑碳减排 , 不确定性纠缠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 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 ,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3% 。 其中 , 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各占建筑总碳排的55.2%、2.0%、42.8% 。
根据住建部科技项目研究成果 , 综合考虑未来人口总量及分布、建筑面积、城市化率、建筑节能以及能源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 , 建筑领域若按现有发展模式 , 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之后才会达峰 , 峰值强度约为31.5亿tCO2;通过技术措施的组合 , 碳达峰时间才有望提前至2030年 , 届时峰值约为26.5亿tCO2 。
粗略来看 , 若要完成如此大体量的碳减排量 , 建筑碳中和 , 任重而道远 。
比较有趣的是 , 在推动建筑碳减排的过程中 , 一方面 , 建筑业每个环节中要做的事情都比较明晰 。 比如在生产阶段 , 进行传统建材脱碳、低碳建材应用等;在施工阶段 , 促进装配式施工、数字化技术使用;在运行阶段 , 尽可能实现能源替代、电气化及能效提升;在拆除阶段 , 完善拆除方案优化、建材回收利用等 。
文章图片
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梳理另一方面 , 减少碳排放的前提是相对精准地完成碳量化 , 确定最优措施 , 并保证减排数据的可溯源性和公平性 。 据了解 , 目前在大部分建筑碳核算场景中 , 选用的颗粒度依然较粗 , 使得细分后的实施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 , 难以辨别“减碳”措施的真实效用 。
- 苏宁易购发布第十四份社会责任报告 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
- 千亿级零碳产业园的“大管家”是谁?
- OceanBase提升软硬件运行效率,从底层架构实现“绿色减碳”186
- 葡萄糖|变废为宝!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
- 二氧化碳|我国科学家发明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新方法
- 本文转自:文汇报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变”淀粉|让二氧化碳高效变成“糖与油”,中国科学家再获新突破!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体外二氧化碳人工合成高能长链食品分子示意图。|中国科学家再次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还原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 绿色ICT重构产业链,新型电力系统助推低碳、智能能源变革和经济转型
- VR|3D混凝土打印构件技术在建筑装饰行业将取代GRC构件,逐渐成为主要方式作用在未来建筑装饰上
- 宁德时代与爱驰汽车签署EVOGO换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碳中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