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中和: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 三 )
比如当谈到BIPV的产能对建筑运营阶段碳减排的贡献之时 , 没有量化便难有判定依据 。
根据续翼团队此前的一项海外零碳建筑案例研究 , 某工程项目局部立面采用了192块BIPV光伏玻璃 , 可达25kW的装机容量 , 若以运行时间35年计算 , 能够产能564,111千瓦时 , 依据BREEAMOutstanding认证的标准数据推算 , 发现该项目中因光电幕墙发电而抵消的运营碳排放最高仅占建筑运营碳排放的1.1% , 不及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1% 。
从数据层面中看 , 相比于热泵技术、低碳水泥两者在全生命周期的相对减碳量9%与6% , 采用BIPV抵消碳排放这一手段的效率仍需要结合具体场景继续深耕 。
见微知著 , 在纷杂的市场中 , 决策方只有通过选择实施路径中最为有效的手段进行技术措施组合 , 才能更稳地走向建筑碳中和 。
近期 , 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 规划中提到 , 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 , 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 , 包括装配式建筑的新建比例要达到30%等 。
建筑业作为需求侧导向的行业 , 势必将迎来一波新的市场需求 。
文章图片
建筑碳量化 , 层层解构一直以来 ,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绿色建筑 , 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应用智能化等特征 , 综合效益明显 。
然而 , 从碳减排的角度看 , 不谈减排量产生的具体来源因素 , 而一昧强调整体效益是无法挖掘出最有效的减碳路径 , 难以确定减碳措施带来的具体效能 。
当前 , 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 权威的统计数据有待在实践中补充 。
对于市场参与方而言 , 这一切都需要以大量实际碳量化项目做支撑 , 针对复杂场景层层解构 , 沉淀业务数据与算法 , 过程中尽可能打通供应链 , 形成企业本身的一套方法论 , 推向市场 , 循环推动建筑有效减碳 。
碳排放核算并非是将公式与工程量做个简单匹配 , 里面仍有很多难点要去创新与解决 。
比如服务端企业要不断从工程实践中获取数据 , 沉淀出还未在规范中规定的、且精准有效的碳排放因子 , 再反馈到实践中 。 在此之中 , 除了参考学者研究中提供的碳排放因子外 , 仍有不少材料没有具体的参考值 , 甚至由于部分材料的生产数据在上下游之间断层 , 这又增加了因子确定的复杂度 。
【建筑碳中和: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在续翼近期操盘的某建筑全周期碳排放量化细算项目中 , 以预制管桩的碳排放因子的确定过程为例 , 由于预制管桩是由多种材料组成 , 施工方提供的数据仅有它的根数 , 难以满足碳计算要求 。
这时一方面需要团队结合建造专业知识对预制管桩的生产过程进行解构、推导后再计算;另一方面 , 若能打通供应链对接到生产供应商 , 实现碳排放因子的上下游传导或生产数据的传递 , 也是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的碳排放因子 。
上述碳排放因子的选取只是冰山一角 。
在与续翼创始人沈奕竹沟通过程中 , 她谈到 , 从垂直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的角度看 , 建筑减碳对于基准情况的假设、系统边界的设立、碳排放因子的确认、数据采集的范围与方法 , 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对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的解释等等 , 都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产业经验要求 , 这无疑增加了团队能力的稀缺性 。
而低碳排放定量分析的流程 , 包括从数据收集、数据清洗、量化分析到结果展示 , 项目实施过程中本身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即时攻克并形成创新解决方案 。
- 苏宁易购发布第十四份社会责任报告 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
- 千亿级零碳产业园的“大管家”是谁?
- OceanBase提升软硬件运行效率,从底层架构实现“绿色减碳”186
- 葡萄糖|变废为宝!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
- 二氧化碳|我国科学家发明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新方法
- 本文转自:文汇报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变”淀粉|让二氧化碳高效变成“糖与油”,中国科学家再获新突破!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体外二氧化碳人工合成高能长链食品分子示意图。|中国科学家再次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还原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 绿色ICT重构产业链,新型电力系统助推低碳、智能能源变革和经济转型
- VR|3D混凝土打印构件技术在建筑装饰行业将取代GRC构件,逐渐成为主要方式作用在未来建筑装饰上
- 宁德时代与爱驰汽车签署EVOGO换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碳中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