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实智能|虚拟数字人进入快车道,正在展露现实价值

达实智能|虚拟数字人进入快车道,正在展露现实价值

文章图片

达实智能|虚拟数字人进入快车道,正在展露现实价值

文章图片


虚拟主播一天可录制500万字的有声书、手语数字人为听障人士解说冬奥赛事……随着AI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 一批虚拟数字人走红网络 。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 , 近年人们对虚拟内容需求增加、消费级VR(虚拟现实)硬件快速发展 , 虚拟数字人发展进入快车道 。

虚拟数字人在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去年6月 , 清华大学迎来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 。 她不仅会4种舞姿 , 还可以根据关键字、关键词赋诗作画 , 甚至可以写一些短篇文章 。 2021年 , 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的获得者“崔筱盼”是一位虚拟员工 。 她的工作内容是快速监测各类事项的逾期情况 , 并推动工作及时办理 。
随着AI技术的成熟 , 诸如虚拟员工、虚拟代言人、虚拟学生等虚拟数字人正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 在社交、传媒、营销等领域创造现实价值 。
目前大众对虚拟数字人的认知度如何?中国传媒大学等发布调查显示 , 对不同类型的虚拟数字人 , 大众对其外形、人设、技术能力、服务能力有着明显的期待差异:60%以上的用户最关注虚拟偶像的外形和作品 , 66%的用户关注虚拟主播的主持风格 , 但50%的用户认为虚拟员工最重要的是技术服务以及跨界合作能力 。
“简单来说 , 虚拟数字人就是融合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AI技术生成的形象 。 ”腾讯智能产品副总裁李学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 虚拟数字人可借助语音与表情更好地沟通表达 , 从而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 。
技术突破支撑发展
事实上 , 虚拟数字人并不是新鲜概念 , 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 。 当时 , 以语音合成程序为基础开发的音源库“初音未来” , 成为首个现象级虚拟偶像 。 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 , 虚拟数字人大多以动漫、游戏形象为主 , 集中应用于影视娱乐产业 。
近年来 , 技术环境的改善让虚拟数字人发展迎来利好 。 虚拟数字人形象日趋逼真、交互更加顺畅 , 在越来越多领域发挥作用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语义理解等技术取得突破、3D成像传感器日益成熟、算力提高与通信速度加快 , 都为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
与此同时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 , 也加速了虚拟数字人底层技术的发展 。 其中 ,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 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 , 创新节目形态 , 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
业内人士表示 , 按功能划分 , 当下的虚拟数字人可细分为服务型与身份型两种 。 前者可在特定场景提供服务 , 替代诸多服务行业的社会角色 , 例如企业员工、主持人、管家等;后者更倾向于在文娱领域应用 , 例如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 。
《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将当前国内应用最多、最具人气的虚拟数字人分为虚拟偶像、虚拟员工、虚拟主播三类 。 该报告指出 , 这三类是当前虚拟数字人商业化价值最高、企业及资本参与度最强的类型 。 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 , 未来该分类会进一步拓展、细化 。 虚拟数字人将成为人机交互新界面 , 承载数字世界的沉浸式体验 。 虚拟员工将在消费品、金融、地产、物业、教育、文旅等服务行业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