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谁能代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 二 )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谁能代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
文章图片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谁能代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实际上 ,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古早的概念 , 起源在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 。 在逻辑学中 , 亚里士多德需要一个基本概念 , 来指称那些不证自明的东西 。 让这个概念成为逻辑推论的基本命题 。 他这样来解释第一性原理:“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 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 ”
任何系统都是有边界的 , 所谓边界就是这个系统的前提条件 , 也叫前提假设 。 对于这个系统 , 这些“前提假设”会成为“不证自明”的概念和命题 , 而这些概念命题就是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
如何找到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往往需要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践检验的漫长过程 。 但这一回答太抽象 。
我们不妨将问题具体化:如何找到智能驾驶的“第一性原理”?
这里我们不妨引入一个“科技创新+人类需求”的逻辑模型来进行穿针引线 。
在农业社会 , 粮食匮乏导致的人口压力是当时人们的第一需要 , 而通过农具革新、灌溉系统的成熟带来的种植生产效率的提升 , 在单位土地上养活了远古时代难以承载的人口数量 。
在工业社会 , 丰富的商品交易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第一需要 , 工业化大生产和全球贸易能够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过上比中世纪封建领主更好的生活 。
在现代社会 , 丰富的信息知识的交换和广泛的社交成为人们日常的刚需 , 而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现代人触手可及的即时通信、娱乐提供了技术可能 。
智能时代的到来 , 追求更多具有价值感意义感的智性活动和更多闲暇成为人们的刚需 , 而数字智能化技术将替代人进行各种事务的判断、操作 , 从而极大地将人们从繁重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谁能代表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
文章图片
其中 , 智能驾驶成为当前既有现实社会需求 , 技术上又触手可及 , 可以被看作是接下来智能时代最典型也最具市场潜力的应用场景 。
因此 , 作为一个系统 , 智能驾驶产业的边界也可以由这两个维度来界定 。 一个维度就是 ,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变量是什么?技术的进化逻辑是什么?成熟逻辑又是什么?另一个维度是 , 智能驾驶特别是无人驾驶是否是大众的一个真实需求 , 这个需求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比如说 , 出于安全的、便利的、社交的、精神满足的不同需求层级的权重排序是什么?需求的满足周期又是什么?
而这些问题 , 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
从“科技创新+人类需求”模型 , 校准智能驾驶的第一性原理
在智能驾驶领域 , 一直存在着三条路线之争 。
一个争论是自动驾驶的根本技术路线之争 , 即一步到位直接做L4(无人驾驶) , 还是从辅助驾驶开始 。
一个争论是自动驾驶的产品设计路线之争 , 是走激光雷达+视觉+其他传感器的全感知路线 , 还是走只重视觉的感知路线 。
还有一个争论是商业路线之争 , 即直接基于L4走Robotaxi , 还是先做乘用车的辅助驾驶产品 。
围绕这三条路线之争 , 目前自动驾驶产业的一众玩家们 , 基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 都有各自的选择 。
其中 , 最头铁的特斯拉选择了以AI深度学习驱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 , 产品上选择了重视觉 , 去激光雷达甚至毫米波雷达的产品路线 , 在商业路线上选择了先做乘用车辅助驾驶 。 这条选择从曾经的备受质疑和嘲弄的单打独斗 , 变成现在广受赞誉、备受看好的阳关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