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新加坡半导体( 二 )
可见 , 1990年代 , 除特许半导体、UTAC之外 , 新加坡的半导体企业绝大多数是外资公司 , 这些企业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相关技术引入新加坡 。
为了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 , 1991年新加坡成立微电子研究所IME , 通过承接政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项目 , 提升新加坡本国的半导体设计生产能力 。 不仅如此 , IME还在促进产业合作 , 组件产业联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同样 , 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 , 新加坡政府还在1990年代末建立起拥有20亿新元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 。
据EDB报告显示 , 新加坡半导体相关企业数量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已经超过300家 , 其中包括40家IC设计公司、14家硅晶圆厂、8家特制晶圆厂、20家封测公司以及一些负责衬底材料、制造设备、光掩膜等产业周边企业 , 全球诸多半导体企业亚洲总部都设在了新加坡 。
2010年的数据显示 , 半导体已成为新加坡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 占电子制造业58%的份额;同时 , 新加坡半导体的产能在全球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6.3%上升至2009年11.2% , 成为仅次于中国台湾的亚洲半导体生产中心 。 由此 , 新加坡成为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重镇 。
2.战略大撤退
然而 ,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 , 受两轮金融危机影响 , 以及手机为代表的全球分工模式进入中国时代 , 新加坡大力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 金融、教育、生活医药、IT比重不断提高 , 新加坡开始剥离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资产产业 。
伴随互联网泡沫而来的是 , 新加坡的半导体行业开始走衰 。
以2009年新加坡最大的主权基金淡马锡(CSM)出售给格芯母公司——位于阿布扎比的AdvancedTechnologyInvestmentCompany开始 , 2011年出售最大IC设计公司安华高科技股权为标志 , 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地位自此不断下降 。 新加坡制造业所占GDP比重也下滑至20.4% 。
同时 , 在中国政府发展半导体雄心之下 , 其半导体工业相继向中国大陆转移 , 长电科技收购星朋金科成为全球第三大封装测试公司 , 收购CSM的格芯当时也计划在中国成都建立12英寸FD-SOI工艺生产线 。 近几年 , 陆续有一些半导体企业将亚洲总部迁离新加坡 , 搬到中国的香港 , 北京和上海等地 。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 , 新加坡的电子和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几乎停滞不前 。
长期以来 , 新加坡坚持制造业比例不低于25%的产业结构 , 所以造就了半导体产业的辉煌 。 这些年来 , 由于半导体竞争的加剧 , 利润的下滑 , 新加坡开始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比例 , 比如IT和金融 , 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大不如前 , 产业结构比例逐渐下滑 。 以新加坡把特许半导体卖给格芯 , 把星朋科技卖给了大陆长电科技为标志 , 开始了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大撤退 。
曾经的全球半导体重镇和亚洲桥头堡光彩暗淡 。
3.强势复苏
直到2014年 , 新加坡电子行业产值再次达到840亿新元 , 不过这一次在整体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8.96% 。
此后数年 ,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持续变化 。 联发科、锐迪科、恩智浦、美光、英飞凌等外资陆续加注 , 星朋金光、UTAC等本土企业相继卖身、撤离 。
产业此消彼长 , 时间倏然而逝 。 到2018年 , 新加坡生产出价值1396亿新元的计算机和电子零件 。
《外交学者》杂志指出 , 新加坡凭借有利的税收和监管环境 , 及大批的高技能劳动力 , 已经成为吸引高附加值制造业投资的国家 。 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增加 , 新加披半导体产业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强劲复苏 。
2020年 , 行业产值比重提升至46.3% 。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 新加坡半导体行业实现了显著增长 。 其中外企的直接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 5G|联手围堵中国?美日印澳宣布共建半导体5G等关键技术供应链
- 半导体“砍单风暴”正在来袭
- 韩国半导体巨头:全球排名仅次于三星英特尔,在中国投资超1300亿
- 半导体|中国拿到论文也造不出光刻机?继阿斯麦CEO后,日企高管也来嘲讽
- 半导体|网传三星将比台积电早量产3nm制成12英寸晶圆
- 鸿海再投半导体,是痴“芯”还是妄想
- 半导体|微信,又有大变化
- 格力在三年内,收购了一家半导体公司,从三百亿变成一百五十亿?
- 国产半导体设备正式出货!这次,国产光刻机成为了“焦点”!
- 风扇|西班牙制冷风扇进入中国!半导体核心技术,价格却只有空调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