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 天津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节日可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
天津民间对岁时节日十分讲究,且重奢华,讲排场,求丰盛,对此不惜钱财、人力 。岁时节日按农历而行,沿袭至今 。
春季节日 打春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民间将其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后来民间又将其作为节日,改叫“打春”,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 。
打春牛 本是农民为祈祷丰收的年景而举行的祈祷活动,后来传入城市,成为人们祈福驱难并伴有自娱自乐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 。被打的春牛有纸牛和泥牛之分 。是由地方长官或村庄里威望较高的长辈主持派人制作,在立春之日将春牛放置一个空旷场地,率人们绕春牛转3圈后对牛进行拜祭 。然后用丝绸缠扎的鞭子往牛身上猛打3下,是为“打春牛”,以督促人们春回大地,赶紧耕种 。无论是泥牛还是纸牛,都是先用竹子、铁丝、柳条等扎好骨架,或糊泥、或糊纸 。若是泥牛,在打春牛时必须将糊在牛身上的泥巴打掉,把骨架同纸牛一样烧掉为止 。届时,人们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 。
扮春婆 是在立春的前二三日时,由一些好事者面涂脂粉,做些忸怩丑态,人戏称其为“春婆” 。在市井抢吃抢喝,叫做“春婆抢春” 。
扮春官 是一些喜热闹之人,通常是请一些光头人装扮,着纱帽大红官衣,倒骑牛背,进行表演,他们时而被人们拖下牛背,时而将纱帽甩掉,露出光头,引逗人们发笑 。
迎拗芒 是迎接立春的芒神,拗芒通常也是由真人装扮,其服饰打扮是按每年历法干支,时有改变,有时不戴斗笠,也有时穿芒鞋,或赤一足、赤双足等 。用以预示未来一年的雨水大小,年景如何等等 。
打春这天,民间讲究吃春饼,吃油炸春卷,有的家庭更做春柳,即用鸡蛋摊片儿切丝,拌上切成小段的春韭 。还讲究吃紫心萝卜,称“咬春”,据说吃萝卜可使人们一年不犯困 。
如今,民间只保留了饮食上的风俗,打春牛、扮春婆、扮春官、迎拗芒等民俗活动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陆续消亡 。但从杨柳青年画或日常的一些吉祥画中还可以寻觅到这种风俗的踪迹 。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 。“春节”一词古今词义不同,秦汉时泛指立春后一般日期为春节,魏晋以后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纪年,以一月一日为新年,改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相沿至今 。就现代含义而言,春节一词有两种概念,一为狭义的,即仅指阴历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间俗称“大年初一”;一为广义的,即泛指从“大年初一”到“破五”的“过年”习俗活动,历时五六日 。天津民间习用的,不仅仅是广义的概念,而且从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年的活动实际上从腊八就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样一个近40天的时间都是过年或从事与过年有关的活动 。春节的概念比广义的更丰富、更长 。
天津人喜爱热闹的性格特征,促使民间对过年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旧时,不仅有钱的富商大贾要过年,普通的贫民百姓也力争吃顿饺子来度过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规定春节放假3天 。至今,民间仍然象过去一样,在过年的准备上不惜耗费精力和财力,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备得丰富齐全,把过年的氛围营造得热烈红火 。
【春季 天津岁时节日民俗】忙年 首先是准备过年时家人的穿戴 。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 。一般人家大致从入冬后就开始操持了,就是经济拮据之家,再迟也要在腊月初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