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苗族不断迁徙,到了近代,一部分苗族人逐步移居东南亚各国,继而远徙欧美 。目前,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个省区市 。其中,贵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遵义市 。
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县也有部分苗族 。云南有苗族896712人,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蒙自等县,其余在楚雄、曲靖、昆明等地 。
四川535923人,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武隆等县和川南宜宾地区叙永、古蔺、兴文、筠连、珙县、马边等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425137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多,其次分布在隆林、西林、三江、龙胜、南丹、河池、资源等县 。湖北省200702人,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 。海南52044人,主要分布在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等县 。
在这广阔的地域中生活的苗族形成特色鲜明的支系文化或称为亚族群文化,要完全理清是一件困难的事 。
从苗族支系分布情况来看,黔东北、湘西、鄂西、渝东南一带基本上是过去称为“红苗”的地区,支系比较单一 。但从现存服饰划分,还是有差异的 。黔东南及广西融水、黔南是苗族支系最多的区域 。贵阳、安顺一带也是苗族支系较多的区域 。从安顺以西、川南至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支系,他称基本上是“花苗”、“歪梳苗”或称“偏苗”、“白苗”、“青苗”、“锅圈苗”等,但各处他称相同而服饰差异,形成不同的支系或亚支系或称为次亚族群 。海南省苗族相对单独成支系,其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相同 。
苗族支系按自称、语言、服饰、地域大致可分为以下60个:
1、湘西黔东支系 该支系自称“果熊[qo35xong35]”,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为分布中心 。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 。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 。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丰、来凤等县 。现今除湘西、松桃、铜仁和秀山、彭水等县有部分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外,其他县已基本汉化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苗民起义被镇压以后,该支系迁移至贵州道真、瓮安、务川、凤冈等地,今用语言为汉语,服饰与当地其他民族相似 。迁移至贵州黔东南月亮山地区、贵州望谟、紫云县部分乡镇,广西河池、南丹、都安、环江等县部分苗民,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 。该支系服饰为湘西型各式 。
2、施洞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33]”,分布在贵州台江县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清水江型施洞式 。
3、革东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33]” 。其与施洞支系为亲邻支系,分布于剑河县革东、交东、宝贡、温泉、岑松等乡镇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东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东式 。
4、革一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 。主要分布在台江县革一、台盘,凯里市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一话 。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一式 。
5、台拱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qhog33]”,清代史籍称“九股苗” 。分布以台江县台拱镇为中心,遍布县境内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效以及革一、革东、宝贡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除居住城关台拱镇及县城附近村寨逐渐更装外,仍保持有本族群服饰 。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台拱话 。服饰为清水江型台拱式 。
6、巴拉河支系 该支系自称“西[dlia33]”,清代史籍称为“九股苗”、“黑苗”等 。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中心,遍及雷山县全境,台江县排羊、台盘、南瓦、南宫、交下等乡镇部分村寨,凯里市挂丁、平乐、开怀、格冲、九寨、地午等乡镇部分村寨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其中西江、丹江、挂丁土话各有差异,挂丁话被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标准音点 。服饰为清水江型西江式,其便装自民国初始流行 。
7、黄平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au33]” 。分布在贵州黄平县内各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凯里市旁海、湾水、冠英、平良、大风洞,施秉县之白洗;翁西、新桥,福泉市哲港、萱花、翁军、凤山及麻江县下司等乡镇部分村寨 。该支系部分群体于乾嘉年间迫于清廷的残酷屠杀,迁徙至贵州安顺、黔西南,今分布于关岭县断桥、文山,镇宁县六马,平坝县十字、城关,紫云县四大寨,安龙县巧岭、洒雨、鲁沟、戛那、戈塘、纳院、大坝,贞丰县三河、纳窝、挽滥、珉谷、大碑、定塘、坡柳、白蜡、者相,兴仁县陈家沟、鲤鱼、木桥、长青、马路河,册亨县孔屯、坡妹,晴隆县屯上等乡镇 。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黄平话 。服饰为清水江型黄平式、贞丰式 。
8、高标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hu33]” 。今分布在剑河县稿旁、温泉、高标、镇江、观么、革东、交东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与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清水江型稿旁式 。
9、柳川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33]” 。分布在剑河县柳川、久敢、九仪、南哨、远通、太拥、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该支系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与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柳川式 。
10、高丘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 。分布于剑河县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观摩、反皓等乡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与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高丘式 。
11、久仰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33]”,分布于剑河县久仰、摆尾、久敢、镇江等乡的部分村寨和台江县翁脚乡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本民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久仰式 。
12、巫门支系 该支系自称“姆[mu33]”,分布地为清代“下九股”地区 。今分布在剑河县温泉乡上、下巫门为中心,相邻的岑松、稿榜乡部分村寨及台江县方召、翁脚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从风俗上可以断定其为台拱支系亚群体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与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巫门话 。服饰为清水江型巫门式 。
13、六合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55]” 。分布在黎平县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锦屏县固本及剑河县南加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 。服饰为清水江型六合式 。
14、大塘支系 该支系自称“嘎弄[qa33nog35]”,为“短裙苗”之一 。分布于贵州雷山县大塘、桥港、掌雷、排告、桃江、柳乌,丹寨县孔庆、排调、配寨等乡镇 。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短裙型大塘式 。
15、太拥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为“短裙苗”之一 。分布在剑河县太拥、南哨、久敢、九仪、远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县交下、南宫及雷山县方祥乡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短裙型久敢式 。
16、舟溪支系 该支系自称“恭”[gu35]” 。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青曼、鸭塘、万潮、荷花,麻江县下司、白午、回龙、铜鼓、卡乌、共和、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兴仁,雷山县公统等乡镇 。除临近城镇地区平时穿汉装外,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短裙型舟溪式 。
17、丹寨支系 该支系自称“嘎弄[qa33nog13]”,当地他族称之为“八寨苗” 。分布于丹寨县城关龙泉镇、金中、杨武、长青、兴仁、岩英、新华、龙塘、合心,三都县高硐、阳基、普安、交黎、苗龙,都匀市基场、桃花、羊列、坝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除居城镇者改装外,绝大部分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有二种,一种存留在杨武乡为中心的短裙型古装式;一种是今生活常穿的丹都型龙泉式 。
18、平永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 。分布在贵州省榕江县平永、平江、仁里、乐里、太元、锡利、端里、平阳、塔石:桥来、三江、八开,丹寨县雅灰、排路,雷山县达地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中女眼为月亮山型平永式,男服为鸡毛裙“鼓藏”衣 。
19、打渔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当地他民族称为“高坡苗”、“黑领苗” 。分布在贵州三都县打渔、都江、盖赖、巫不、甲雄、羊福、坝街,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八开等乡镇,与平永支系为近亲支系 。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与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中女服为月亮山型雅灰式,男服为榕江式 。
20、八开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 。为平永支系、打渔支系之近亲支系 。分布在月亮山周围的贵州榕江县八开、定威、兴华、计划、水尾、加宜,三都县坝街、板甲,从江县加牙、孔明、加鸠等乡镇,广西环江县驯乐有零星分布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中女服为月亮山型八开式,男服为榕江式 。
21、加鸠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为与八开支系等近亲的支系 。分布于贵州从江县加鸠、加勉、加牙、寨坪、尧贵,榕江县加宜,荔波县水维及广西环江县驯乐等乡镇之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为月亮山型加鸠式 。
22、榕江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33],为清代“古州苗”、“车江苗”之一部分 。今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古州、八吉、腊酉、车民、中宝、宰麻、加利,从江县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冲,黎平县银潮等乡镇的部分村寨,仍保持有古朴的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中女服为月亮山型高增式,男服与岜沙式相似 。
23、岜沙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33]” 。分布在贵州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本族和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中女服为月亮山型岜沙式,男服为岜沙式 。
24、加勉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35],为加鸠支系的近亲支系之一 。分布在贵州从江县加勉、加鸠、加牙,荔波县水维等乡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为月亮山型加勉式 。
25、融水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22]”或“达吉[ta42tgi55]” 。其内分为两个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安泰、洞头、四荣、安陲、中寨、杆洞,贵州从江县高武、中里、潘里等乡镇为一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白云、大年、拱洞及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龙胜县为另一亚支系 。今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为月亮山型融水式 。
26、丹都支系 该支系自称“嘎弄[qa33nou23]” 。他族称之为“白领苗” 。该支系分布在贵州丹寨县复兴、金中、乌湾、排调,三都县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尧麓、打渔、介赖及都匀市王司等乡镇 。绝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为三都型 。
27、坝固支系 该支系自称“嘎弄[qa33nou23]” 。分布在贵州都匀市坝固、明英、绕河、羊列、新场、基场,丹寨县兴仁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坝固话 。服饰为丹都型坝固式 。
28、重安江支系 该支系自称“戈莫[gu35mo11]” 。分布在贵州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该支系妇女善于蜡染,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 。
【中国境内苗族支系】29、罗泊河支系 该支系自称“朦[mjo31]” 。清代史籍有“西苗”、“西家”、“老西乖”、“载姜苗”、“花苗”等称呼 。今分布在贵州福泉市干坝、王卡、仙桥、沙坪、道坪、高石、双谷、汪谷、安谷、杨义司;高坪、岔河、鱼酉、甘巴哨、双龙、城厢、云顶、马场坪、凤山、龙昌,贵定县定东、定南、新铺、光明,麻江县乐坪、景阳等乡镇及龙里县巴江和开阳县等有零星分布 。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罗?白河次方言 。服饰为罗泊河型罗泊河式 。
30、中排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hog55]”,当地他族称之“白裙苗” 。分布在贵州龙里县中排、民注、六广、羊场,贵定石板等乡镇部分村寨 。绝大部分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中排式 。
31、云雾山支系 该支系自称“莫[mo13]”,当地的民族称之为“海苗”,因以海贝装饰而得名 。分布在贵州贵定县云雾、铁厂、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县岗度、本底,龙里县岱林、渔洞、摆省等乡镇 。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云雾山式 。
32、高坡支糸 该支系自称“某[mou44]” 。过去被当地他民族称之为“高坡苗”、“鸦雀苗”等 。集中分布在贵州贵阳市高坡,惠水县大坝、半坡、甲烈,龙里县摆省等乡镇之部分村寨 。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高坡式 。
33、打引支系 该支系自称“们[mog33]” 。集中分布在贵州惠水县打引、长安,长顺县敦操及罗甸县巴沙等乡的部分村寨 。至今部分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语 。服饰黔中南B型董上式 。
34、摆榜支系 该支系自称“满[man53]” 。主要分布在贵州惠水县摆榜(上摆、下摆)、斗底,平塘县西关、大塘、新塘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方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榜式 。
35、摆金支系 该支系自称“毛[mao53]”,当地他民族称之为“打铁苗” 。分布在贵州惠水县摆金、甲烈、甲浪、大华、和平、鸭绒等乡镇之部分村寨 。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金式 。
36、花溪支系 该支系自称“谋[mou35]”,当地他民族称之“花苗” 。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市花溪、党武、青岩、黔陶、马林、石板、燕楼、麦坪、孟关,清镇县中八、麦格、龙窝、百花湖,平坝县林卡等乡镇,修文县有零星分布 。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中女服为贯首型花溪式 。
37、乌当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35]”,当地他民族称之“花苗” 。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市乌当、下坝、东风、偏坡、龙洞堡、黔灵、永乐,龙里县洗马、谷龙、猫场、平寨、落掌、龙场、坝子及开阳县与之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 。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贯首型乌当式 。
38、麦格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33]”,当地他族称之为“四印苗” 。主要分布在贵州清镇市麦格、麦西、龙窝、甘沟、五里、新发 。修文县乌栗等乡镇的部分村寨有分布 。今一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 。服饰为贯首型麦格式 。
39、长顺支系 该支系自称为“蒙”[nou35]”,当地他民族称之为“尖尖苗” 。主要分布在贵州长顺县东部、东北部各乡镇及相邻之惠水县长田、赤土、高镇,平坝县大坝、林卡、马路、马场,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相邻乡镇 。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 。
40、边阳支系 该支系自称“答蒙[da35mog33]” 。该支系分布于贵州,罗甸县边阳、董王、冗翁、逢亭,惠水;县董朗、新场,长顺县代化及与罗甸县交界的望谟县乐旺、麻山、桑郎等乡镇 。今其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语 。其服饰与当地布依族服饰相同 。
41、南丹中堡支系 该支系自称“仡迷[qe53mi44]” 。主要分布在广西中堡、月里乡的部分村寨,隔河北面交界的贵州罗甸县坪岩乡,平塘县鼠场、油岜、翁昭、西凉、四寨,独山县新同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但他们自称“答蒙”[da35mog33] 。服饰色彩也较中堡一带偏浅 。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川黔滇方言南丹话 。服饰为贯首型坪岩式 。
42、鸭寨支系 该支系自称“木[mu53]”,为清代“谷蔺苗”之后裔,今主要分布在贵州惠水县鸭寨、鸭绒、雅水、甲浪、合爱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该支系语言为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语 。服饰为黔中南B型鸭寨式 。相当多村寨的服饰则与当地布依族服饰相似 。
43、安清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35]”或“蒙拉[mog35la55]” 。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普定交界之乡镇的部分村寨 。至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 。服饰为安顺型华岩式 。
44、安普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拉[mog55ljai31]”或“蒙榜[mog55pag31]”,当地汉族称之为“大花苗”、“花苗”等 。广泛分布在贵州安顺市城郊、东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东北部、镇宁城关及东部各乡镇的村寨中 。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安顺型高寨式 。
45、麻山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娄[moq33plou33]”,意为“白苗”,当地汉族称之为“白苗”、“花苗”、“红苗”等 。主要分布在贵州望谟县麻山、乐旺、桑郎,安龙县洒雨、化力,罗甸县逢亭、纳平、床井、罗悃、罗苏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仍保持本族群的语言和服饰,亦有少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更穿汉衣或布依族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语 。服饰为川黔滇型乐旺式 。
46、岔河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娄[mog55tlog35]”,为“白苗”之意 。是西部苗族中“白苗”系统的支系之一 。以贵州毕节市岔河为支系命名,一是因为此地为笔者采集标本点,二是疑毕节为该支系原居中心,后来向外迁徙 。该支系分布较广,毕节市东南部、大方县境各乡,黔西县部分乡镇,贵阳市乌当、盂关,平坝县下坝、林卡,清镇市中八,镇宁县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 。至今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服饰为乌蒙山型甘河式 。
47、西林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娄[mog53plou35]”,即“白苗”之意 。当地汉族亦称之为“白苗” 。为西部“白苗”系统的支系之一 。分布在广西西林县境各乡,隆林县德俄、蛇场,云南广南县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宁县田逢、董干,邱北县八道哨、平寨及马关县、文山县、麻栗坡县、砚山县等均有零星分布 。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一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服饰,为川黔滇型西林式 。
48、寨和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娄[mog33plou33]”,即“白苗”之意,为“白苗”系统之一 。集中分布在四川古蔺观文、寨和、石宝及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合江县,贵州赤水县、仁怀县、金沙县等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 。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服饰为川黔滇型寨和式 。
49、遵义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娄[mog42plou33]”,即“白苗”之意,当地汉族称之为“白苗”、“白饰苗”等 。为西部“白苗”系统之一 。今分布在遵义县泗渡、布政、板桥及桐梓县相邻之乡镇部分村寨 。少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服饰为男装泅渡式 。
50、德峨支系 该支系自称“答孟[da55mog33]”,当地汉族称之为“栽姜苗” 。主要分布在今广西隆林县德峨、田坝、新街、蛇场及相邻的西林县的一些村寨 。其族人自称是由贵州黔西等地迁去的 。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 。服饰为贯首型德峨式 。
51、鲁沟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43]”,当地汉族称之“青苗”等 。集中分布在贵州安龙县鲁沟、洒雨,兴义县佐舍,兴仁县三角地、鲁础营,贞丰县核桃树、纳盘、下烟山及镇宁旧场坝等乡村 。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 。服饰为贯首型鲁沟式 。
52、鲁打支系 该支系被称为“喇叭人”、“喇叭苗”等 。为明代洪武年间由湖南城步随军迁入贵州西南部 。今分布在贵州晴隆鲁打、中云、长流、花贡、纳屯,普安县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六盘水花戛、格所、鲁戛等乡镇部分村寨 。其语言为略带湘南语音的汉语西南话,服饰为“喇叭”特式 。
53、叙永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53]”或“蒙贝[mog53bag35]”,即“花苗”之意,其他民族称之为“花苗”、“锅圈苗”等 。分布在四川叙永县合乐、分水、摩尼、金尼、两河、小洞等 。史书上所说“川苗”等多指该支系 。明清之际,该支系向外迁徙 。东向贵州毕节、大方、织金、黔西、清镇、平坝、贵阳、龙里、贵定、福泉、安顺、普定、紫云、六盘水等均有零星分布 。西向四川兴文、珙县、筠连、攀枝花、会东、会理、木里,云南威信、彝良、盐津、大关、巧家、丽江、中甸、南涧等县有零星分布;南向云南文山、广南、马关、麻栗坡、屏边、蒙自等均有分布 。其服饰可以划分为摩尼、分水、文山等款式 。其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
54、威宁支系 该支系自称“阿卯[a33mao33]”,当地汉族和史料上多称之为“大花苗” 。分布在贵州威宁各乡最为集中、云南昭通、彝良、宣威、寻甸、永善、鲁甸、武定、禄劝、富宁、昆明市郊、曲靖、易门,贵州赫章、六盘水市等有零星分布 。大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 。服饰为乌蒙山型威宁式、武定式 。
55、六冲河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33]”,当地汉族称之“小花苗” 。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乡村较为集中 。今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 。服饰中女服为乌蒙山型六冲河式,男服为水城式 。
56、阿弓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u33]”,当地汉族依其奇发式称之“角角苗”、“花苗”等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顺聋、普戛、倮木、鸡场,纳雍县德科、六枝特区梭戛、冷坝、鼠场及普定县煤硐、马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次方言第二土语 。服饰为川黔滇型阿弓式 。
57、盘县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mog]”、“蒙贝[mog53bei43]”,当地汉族称之“花苗” 。主要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各乡镇 。今仍保持有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服饰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
58、开远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博[mog53plu53]”,即“黑苗”之意 。分布于云南开远、蒙自、文山、马关、个旧以及文山、红河所属的其他县市的部分乡镇 。除开远、广南、邱北、蒙自部分地区的服饰保持原有的风格外,其他县市该支系服饰正与“蒙绸(花苗)”服饰趋于接近 。该支系服饰为川黔滇型开远式 。金平式服务也是该支系的一种变变异 。
59、蒙洒支系 该支系自称“蒙洒[mog33sa55]”,即“汉苗”之意 。汉族多因其斜插一把木梳于头侧而称之为“歪梳苗” 。该支系为西部苗族一大构成系统之一 。在服饰上除斜插木梳特征外,以一长幅布穿着时为统裙为其共同特性之一 。但因各地服饰、语言略有差异,可内分为织金、江龙、化力、个旧、黔西、隆林等亚支系 。广泛分布在贵州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平坝、安顺、普定、镇宁、郎岱、六盘水、安龙、兴仁、晴隆、兴义,广西隆林、西林,云南广南、邱北、蒙自、个旧等县市的部分乡村 。至今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本族群语言和服饰 。语言为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 。服饰为川黔滇型织金式 。
60、海南支系 该支系由大陆迁去,疑过去与瑶族交往密切,语言、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一致 。
以上支系分布描绘仅就至今仍保持有苗族服饰的支系而言 。在苗族分布中,有相当多的苗族社区服饰甚至语言已经消失,我们无地断定他们与今哪一支系完全重合 。故文字描述上没有加以说明 。这种民族融合或称语言变迁正在加速,支系的外观特征正在减少 。
- 东南亚及西方苗族概览
- 苗族的传统艺术
- 远古的温泉苗族婚俗
- 苗族银帽 雍容华贵
- 苗族银发簪
- 本文转自:海广网海广网6月1日消息(记者 何芊芊)为精准捕捉节日特色|网络中国节·端午 | 中免开启“六月焕新季”——节日惊喜纷至沓来!
- 重阳节-菊花文化
- 古老神秘的苗族“独木龙舟节”
-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的耳饰
-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