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歌舞—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


山西民间歌舞—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

文章插图
山西省翼城县的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闹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非常活泼明快,气势很恢宏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 。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而且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多边省份 。晋南各地,都有打花鼓这种形式 。唯翼城花鼓别具一格,不同凡响 。经历代相传,不断发展和提高,表演者身背几个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后击,每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还能跃上两人抬着的双杠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群众欢迎 。经过千余年的流传,翼城花鼓已经遍布全县的大小村庄,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会打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在翼城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历史溯源
翼城县的花鼓主要是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盛行 。根据当地传说,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她就生长在西关村,她回家的时候,翼城为欢迎她,就组织了好多的这个社火活动,其中李娘娘对花鼓非常感兴趣,看了以后当场就奖了三千两银子,从此翼城花鼓就出名了,一直延续到现在,越搞越热火,越搞越好 。
【山西民间歌舞—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其实翼城花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 。"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 。《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 。"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 。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
艺术特色
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 。打花鼓是翼城县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春佳节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 。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表演,每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在大街上边走边打,进行游行表演,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一种是场地表演,场地表演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场地表演另外一种形式是广场表演 。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 。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
当地民间艺人介绍,通常花鼓称之腰鼓,在翼城县叫花鼓原因有二,一是当地鼓的样式多,另外打鼓的花样也多 。一个鼓手最多能背八个,击打的手法有转身鼓、浑身鼓、馒头鼓,还有边鼓等 。
凡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翼城人的花鼓总要乘机亮相,尽情表演一番 。此时,鼓手们精神抖擞,在街头边走边打,动作大方,鼓点整齐,节奏舒缓,往往与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
翼城花鼓还喜爱在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停下来表演一阵,艺人此时表演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 。广场表演发展到现时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这种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二十多种,鼓点曲牌有四十多个 。
传承意义
翼城花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历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它也是音乐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表演的就是翼城花鼓 。挖掘、整理和保护翼城花鼓,对进一步丰富民间舞蹈将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