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节日有哪些

在贵州,仡佬族占据着百分之九十六人口,在节日的统计中,仡佬族有哪些节日呢?仡佬族的节日相关习俗又是如何的?和其他民族又有那些相同和不相同?相关的内容又有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仡佬族的节日
大 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 。大年重在灯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
清明节:跟祖坟挂青 。
端阳节: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 。祭祀祖先 。
月 半: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 。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 。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 。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 。
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 。“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 。“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 。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 。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 。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 。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 。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
八月节: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 。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 。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 。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 。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 。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 。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 。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 。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 。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 。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 。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
仡佬族如何过新年
在务川民间俗称过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过小年”,正月十四称“过大年” 。
进腊月,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筹办年货 。二十三日夜,礼送“灶神”上天,次日起打扫烟尘、清扫庭院、整理杂物家什 。出门在外者,相继归家 。三十日,具祭祀用伏纸、贴春联、门神、年画,或张挂锦屏条幅;接近天黑,到祖坟前放鞭炮,亮坟灯,称“上坟”(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坟灯);吃饭前,具香烛纸帛、茶酒肴馔祭祖宗、敬天地,祭毕,合家欢聚吃“年夜饭”(亦称“团圆饭”) 。有以饭或食盐水喂牛者,以示“过年不忘牛辛苦”;拜辞旧岁,人人洗脚,尊长赐“压岁钱”,围火守岁,塘火要旺,寓人丁兴旺;忌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汤,忌剩饭菜,忌打骂小孩 。正月初一子时,烧清茶,礼敬天地祖宗,开大门放鞭炮,称“烧开香”,开大门时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到水井旁燃絮磁纸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称“抢金银水” 。
晨,吃米籽、汤圆,具香纸到附近土地庙出行,乞求土地菩萨保佑出行平安,有的则在正月期间外出时在路上临时供奉;忌动铁器,忌扫地,忌推磨舂米 。是日,整作衣冠,向尊长叩拜;平辈相见,互道“恭喜发财”,亲友互相拜年;新婚夫妇双双走拜四方亲戚,称“新客拜新年”,须“打发’’钱财 。有“送银水”、“送柴(财)”、“送春帖”者,挨户说“吉利”,讨“打发” 。很多村寨玩板凳龙、耍高台狮子、打蔑鸡蛋、唱花灯 。
正月十四“过大年”,晚饭和除夕的“年夜饭”一样丰盛,晚饭前的祭祀,是过年期间的最后一次祭祖,时间比往天要早,吃完天还未黑 。饭后,有的地方的男性老人带小孩去“喂树”,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树干上轻轻砍开一点树皮,随口喊道:“结不结(果)”另一人将一小片肉和一点豆腐块放进砍开的树皮中,答道:“要结(果)”;对方又问“落不落(果)?”答:“不落(果)”;此举近乎儿戏,却表达了仡家人的一种心愿 。有的地方的小孩子们则弄来冬青叶烧“爆虼蚤”,燃一把火,将冬青叶置于火焰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有如将“虼(跳)蚤”放进火里烧爆之声响,意味着要将过去残存的虼蚤烧尽,使新的一年不再有虼蚤出现 。有的地方的孩童则玩“打耗子”的游戏,即用绳系草鞋倒拖作“耗子”(老鼠),众孩边追打边问答:“中柱大哥,檐柱二哥,草鞋鼻子倒拖,问你耗子落窝不落窝?”“不落窝 。……不落窝要打落窝!”接着在一片喊打声中以棍追击草鞋,然后到主人门口讨要粑粑,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走遍邻近村寨 。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灯” 。入夜,道路、房舍、庭院、畜圈、谷物储藏仓库等地,掌灯点烛,彻夜通明 。预兆在新的一年里,喜庆穗盈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仡佬族的牛王节如何过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居住在贵州仁怀、遵义一带的仡佬族,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 。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据仡佬族才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 。
【仡佬族的节日有哪些】 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 。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 。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 。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