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民族节日

苗年
苗年:苗族地区过苗年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 。互相宴请馈赠 。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由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雷山县申报的“苗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串寨酒”、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 。
姊妹节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我国苗族妇女的“姐妹节” 。节日这天,妇女们都要吃一种用五颜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姐妹饭”,互相赠送礼物,以示吉祥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在这些日子里,按照贵州黔东南州苗家的传统习俗,要吃姐妹饭 。姐妹饭是姑娘们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用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熟而成的,吃罢姐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和民族服装,欢天喜地来到陡水河畔,参加娱乐与体育活动:游方唱山歌、吹芦笙、沙滩踩鼓、鸣锣击鼓、跳芦笙舞、划船、斗牛等 。
传说一:苗族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 。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 。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 。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 。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 。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 。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 。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 。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 。
传说二: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 。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 。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 。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 。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 。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 。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声笑语 。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 。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 。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
传说三: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 。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
姐妹饭:姑娘们做姐妹饭,是将采来的野花野果浸出颜色,用来把糯米饭染成红的、黄的,蒸熟后,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 。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 。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姐妹饭里 。: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 。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 。
爬山节
每年阳春三月,苗族青年男女都以极其欢快的心情,欢度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爬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即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通过爬山活动,达到婚姻自主、取得如意的终身伴侣的目的 。在雷山县地区有望丰公社的三角田(五岔路),黄里公社的牛角坡,乌江公社的满天星,大沟公社的送扁富等处,分别在农历三月的子、午日举行 。望丰三角田场面最大,每次人数达万余人,因为毗邻丹寨、凯里、麻江、台江等县的男女青年也都来参加 。爬山活动除男女青年谈情对歌以为,近年来还增加斗雀、赛马、篮球赛、拔河等民族体育活动 。
鼓藏节
鼓藏节,俗称“吃牯脏”,是苗族祭祀本宗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它是以血缘宗族为单位进行的祭鼓活动,是苗族最为隆重而神圣的节日 。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是苗族几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辖4镇5乡,总人口15.19万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 。雷山县主峰雷公山自西南向东北横跨全境,是长江水系清水江和珠江水系都柳江的分水岭,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经有了 。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迁徙西南到达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仍然传承 。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 。《黔南识略》载:“黑苗蓄发者居多,衣尚黑,短不及膝,十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 。因其以肉分赠亲友,而以为肠脏饷客,故名 。”清乾隆《贵州通志》:“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轱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轱脏 。”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古歌》里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 。据说:“有一年,地方忽然发生瘟疫,人死得很多 。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于是他决定祭祖,祈祷降福子孙 。祭祖之后,蝴蝶妈妈高兴,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 。从今以后,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订下的古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初次年农历1初月至2月末期间举行,相持期及其长久,其由于部落和地域分布原因,次则呈区域性连续性举行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
相关传说:舟溪芦笙节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旺 。阿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 。她绣的花,五彩缤纷,颜色鲜艳,阵阵清香,招引一群群蝴蝶蜜蜂来探花采蜜,阿旺喂的猪,长得又快又好,又肥又壮,一年四季杀肥猪 。阿旺的歌喉,更是金嗓子 。她的歌声,象春风,赛银铃,唱得娃娃拍手笑,唱得老人喜孜孜,唱得小伙子和姑娘们手舞足蹈 。阿旺尊老爱小,乐于助人 。阿旺的父亲把她看做掌上明珠,寨子上的乡亲们也为有这样的好姑娘而引以自豪 。可是,贪婪残忍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 。提起舟南后山上的野鸡精,没有人不切齿痛恨 。它刮起一阵妖风,便把人们一辛辛苦苦种好的庄稼,几十亩几百亩一掠而空 。它经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它变成恶狼,叼走小孩 。如今,它又把魔爪伸向了阿旺 。开始,它变成远方的大财主,登门来相亲 。尽管它送财送宝,花言巧言,还是被阿旺的父亲拒绝了 。
接着,它又变成一个俊俏的后生向阿旺来求爱 。尽管它装模作样,聪明的阿旺一眼就看穿了它的虚情假意,坚决不答应 。野鸡精恼羞成怒,骗不了就抢 。一天傍晚,又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趁人们忙乱之际,它张开魔爪抢走了阿旺姑娘 。野鸡精的暴行,激起了乡亲们的义愤 。大家打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 。青年猎手们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 。激烈搏斗开始了 。野鸡精发出声音怪叫,进行威胁;人们吹起一支支响亮的牛角,敲响一面面铜锣,淹没了野鸡精的怪叫 。野鸡精张开巨大的翅膀,扑向人们;猎手们射出一支支利箭,吓得野鸡精慌忙逃回后山 。可是,野鸡精是千年的妖怪,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咽喉一点之外,全身刀枪不入,猎手们一时也无法把它打死 。就这样,人们与野鸡精相持了一个场日 。这时,从远方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 。
茂沙是个大力士,双手能举万斤;茂沙是神箭手,能百步穿杨 。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 。当他听到野鸡精的暴行,立即骑上骏马,翻山越岭,急忙赶来参加“打鸡队” 。再说野鸡精被围在后山,对阿旺又无可奈何,它使出绝招,又刮起一阵妖风,扑向“打鸡队” 。这阵妖风直刮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 。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野鸡精就用利嘴来啄人们的眼睛 。正在这时,茂沙恰好赶来了 。他怒火冲天,仗起宝剑,急忙迎了上去 。
茂沙与野鸡精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翅来剑往,从后山打到前山,从前山又打到后山 。乡亲们齐声呐喊,帮茂沙助威 。野鸡精斗了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使尽全身解数也斗不过茂沙 。野鸡精拔地而起,妄想远走高飞,逃之夭夭 。人们射去的箭,一支支都被野鸡精抖落了 。茂沙眼明手快,插剑入鞘,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住气息,嗖的一声,正中野鸡精的咽喉 。野鸡精发出几声惨叫,从天空摔了下来,撞死在后山上 。人们救出了阿旺,齐来向茂沙致谢 。茂沙从野鸡精身上拔下三根野鸡毛送给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便跨上骏马,告别阿旺,又去过着他的游猎生活去了 。茂沙的英勇顽强,乡亲们齐声称赞 。茂沙的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阿旺把心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也非常赞成 。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当时他为打野鸡精而来,射死了野鸡精,连一碗感谢的水酒都没有喝,就告辞走了 。又到哪儿去找他呢?阿旺思念茂沙,茶不进,饭不想,一天天消瘦下去 。老父亲很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寻找茂沙的好办法 。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爹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一支支芦笙,请乡亲们四处传递消息:古历正月十八到舟溪来跳芦笙 。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如老爹所想,茂沙也知道了 。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舟溪参加芦笙会 。
茂沙也赶来赴会 。阿旺很快就发现了他,老父亲把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织的花带系在芦竺上,大大方方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茂沙也很爱阿旺,当即褪下银手镯,高高兴兴地送给阿旺,给他戴在手上 。这一对情人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定了亲 。茂沙是勇敢的猎手,也是尊老敬贤的好后生 。他恭恭敬敬地请老父亲吹笙领舞 。老人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且提出了芦笙会的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 。大家一致赞成 。就这样,老父亲吹笙领舞,人们尽情地吹,尽情地跳,欢快的芦笙在舟溪甘香囊场上震响 。人们一直跳了三天 。第三天,也就是古历正月二十日傍晚 。茂沙提议:春耕大忙要开始了,季节不等人,暂时不再跳芦笙了,一心一意投人春耕生产 。大家认为茂沙说得对,并且推老父亲为代表,在芦笙场中心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 。就这样,年复一年,舟溪芦笙节成为苗族人民固定的传统节日,并且先由凯里、麻江、丹寨、雷山等县的各地先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最后到舟溪举行总会,集中结束 。来舟溪跳芦笙的小伙子总爱在自己的芦竺上插上几根野鸡毛,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爱情的表示 。姑娘们则喜爱盛装打扮,跳芦笙时把织好的花带,系在自己心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 。如今凯里县舟溪芦笙节还依然保持着由人吹笙舞领,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插草标来结束芦笙节的习惯 。
侗乡灯节
【贵州黔东南民族节日】 侗乡灯节是在农历元宵节,在锦屏一带,侗乡的元宵灯会非常热闹 。其龙灯、花灯造型栩栩如生,玩灯者逐个村寨走,龙灯队还要编唱龙灯歌;而各种花灯则配以谜语,谜语有天文地理、动植物等,吸引众多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