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三民俗:烧门神纸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烧门神纸

文章插图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 , 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 , 用以驱邪辟鬼 , 卫家宅 , 保平安 , 助功利 , 降吉祥等 , 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道教因袭这种信仰 , 将门神纳入神系 , 加以祀奉 。
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 , 殷代天子祭五祀 , 门既为其一 , 周代祭五祀于宫“门”即每日每时必经之处 ,  自然加以重视 , 祭祀对于门神以形象化及人格化 。相传为天神 , 奉黄帝之命统辖人间鬼怪 。故逢农历十二月三十晚 , 用桃木雕两神置大门两边 , 以御鬼怪 , 消灾难 。后画两神像于门上 。逐为门神 。
神荼、郁垒是们信仰最早的门神 , 除《山梅经》记载外 , 汉代诸书皆有记载 。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 , 枝干盘曲三千里 , 树上有一只金鸡 , 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 。树下有二神 , 一个名叫郁 , 一个名叫垒 , 均拿着苇索 , 看守那些不祥之鬼 , 一旦捉住便杀之 。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 , 生性能够捉鬼 , 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 , 检查百鬼 , 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 。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 , 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 , 并在门上画一只虎 , 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 。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 , 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 , 称为东方鬼帝之一 , 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 , 作两桃人立门旁 , 以雄鸡毛置索中 , 盖遣勇也 。”
此后 , 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 , 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 , 叫做仙木 , 画两位神贴在上面 , 左扇门上叫神荼 , 右扇门上叫郁垒 , 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 , 为门神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 , 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 , 上刻郁垒、神荼 。《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 , 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 。《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 , 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 。……上述最古门神之意 , 迄今尚未全部遗忘 , 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 , 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 。”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 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 , 用桃木雕刻二神像 , 挂于门上 , 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 , 挂在门上 , 并画上道符 ,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 , 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烧门神纸】 唐代 , 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 , 他不但捉鬼 , 而且吃鬼 , 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 , 用来驱邪辟鬼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 , 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 , 或绘天师钟馗之像 , 或绘五毒符咒之形 , 悬而售之 , 都人士争相购买 , 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其形象是豹头虬髯 , 目如环 , 鼻如钩 , 耳如钟 , 头戴乌纱帽 , 脚着黑朝鞋 , 身穿大红袍 , 右手执剑 , 左手捉鬼 , 怒目而视 , 一副威风凛凛 , 正气凛然的模样 。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 。
至于其来历 , 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 , 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 , 少时即才华出众 , 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 , 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 , 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 , 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 。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 , 请了许多医生救牿 , 效果不佳 , 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 。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 , 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 , 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 , 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 , 捉住小鬼 , 刳目而吃之 。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 , 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 。唐玄宗醒来后 , 第二天病就好了 , 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 , 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 玄宗大悦 , 将之挂于宫门之上 , 作为门神 。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 , 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 , 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
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 , 大约元代以后 , 才祀之为门神 。客家民间至今仍然信奉的门神 , 主要是秦琼、尉迟恭 。(见图1-21)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 , 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 。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 , 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 , 六院三宫 , 夜无宁日 。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 , 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 , 积尸如聚蚁 , 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戒装以伺 。”太宗准奏 , 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 , 一夜果然平安无事 。太宗嘉奖二人后 , 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 , 实在辛苦 , 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 , 全装怒发 , 手执玉斧 , 腰带鞭练弓箭 , 一如平时 , 悬挂在两扇宫门上 , 从此耶祟得以平息 。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 , 奉二人为门神 。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 , 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 , 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 , 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 , 戴虎头盔 , 而王公之门 , 至以浑金饰之 。”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 , 甲胄装 。”直到明清以后 , 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 , 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 。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 , 彩印于纸 , 小户贴之 。”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 , 正月元旦 , 或画文臣 , 或书神蒂郁垒 , 或画武将 , 以为唐太宗寝疾 , 令尉迟恭秦琼守门 , 疾连愈 。”
独具客家特色的门神却并非秦琼、尉迟恭 , 而是忠义两全的关帝爷 。传统的客家人以耕读传家 , 除了艰辛农作更饱读诗书 , 因而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客家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一直倡导的忠、义思想并不抽象 , 千百年来有着关羽这样一位“忠义形象大使”的传播 , 在民间的公信力只有增而无减 。在客家人心中 , 关公不仅是忠义的楷模 , 也是驱邪辟恶的神灵 , 因而奉为门神 。客家人住宅大门、二门贴门神像 , 关羽往往端坐上位 , 关平和周仓分立两旁 。按照古代的民间信仰习俗 , 关羽是人神之首 , 是帝 。让关公屈尊门神之列 , 并非对关帝的轻视 , 而是客家人对门神的看重 。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 , 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惧感相应减少 , 生存的渴望已不是头等重要的命题 , 人们的关注点开始向生活的质量转移 , 即对“幸福”充满了更多、更美好的期望 。于是 , 门神纸即门神画叠加了祈福、祝吉的民俗符号 。
民间信仰之“报赛”活动 , 其实质就是酬神 , 即对神的感恩、报答、酬谢 。
客家人对门神的感恩报赛活动即年初三的“烧门神纸” , 其酬神仪式相对简洁 。夜幕降临后 , 家家户户焚香秉烛 , 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 。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 。旧俗 , 客家年初五“出年界” , 因此年初三的“烧门神纸”也意味着年界即将过去 , 人们即将开始各自的营生 。客家俗语云:“火烧门神纸 , 大人做生意 , 细伢拣狗屎 。”就是说正月休闲吃喝到此差不多了 , 再过些天大人们做生意的该做生意了 , 耕田的得耕田了 。
“烧门神纸”的习俗始于宋代 。元杂剧《盆儿鬼》描写张老汉埋怨门神未尽职 , 云:“俺大年日将你贴起 , 供养了撒子荼食”;官衙里 , 为了让门神通融通融 , 包公吩咐“金纸银钱”一通烧 。
烧门神纸的风俗延续至明清时期 , 敬神的气氛渐淡 。清代道光年间《黄安县志》:正月“初三日 , 祭门焚楮 , 谓之‘烧门神纸’” 。这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神 , 倒更像年俗的落幕典礼——老话讲“初三烧了门神纸 , 各人寻生理” , 从此商开市 , 士入学 , 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 , 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虽然广大汉族地区自清代开始基本不再拜祭门神 , 只保留了除夕“贴门神”的习俗 , 但长江流域各省还是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年初三“烧门神纸”的岁时传统 。如湖南湘西张家界“岁时 , 禁忌繁多 , 琐俗备至:如初三日以前 , 禁向溪井吸水 , 不准泼水户外 。并于除夕缚纸钱一束 , 上书门神财钱等语 , 设席供奉 , 至正月初三日焚烧 。”又如清同治年间湖北武汉《黄陂县志》载曰:“正月初一日至初三日 , 不汲水 , 不扫地 , 俟三日再以牲礼祀神 , 为烧门神纸 , 然后汲水扫地 , 汲水时仍以香烛祀水神 。”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不在年初三而在年初五“出年界”日“烧门神纸” 。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载曰:“初五日 , 各祀门神 , 焚除夕张挂门钱 。谚云:‘火烧门神纸 , 孩童习细业 , 大人做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