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文章插图
陈氏宗祠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百花社区(原天鹅村) , 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营建 , 扩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 , 经八年竣工 , 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 。整个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 ,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 被誉为西蜀第一祠 。
陈氏宗祠大小12院 , 组合精巧紧凑 , 布局大方合理 , 具有清代特色 , 院内建筑为穿逗木结构 , 门前原竖立双斗桅杆 , 故俗称为“陈家桅杆” 。桅杆高几丈、水桶般粗的坚硬圆石柱耸立在方形石基之上 , 分立于门前左右两旁 。桅杆从下到上三分之二处 , 有一斗形石雕 , 顶端还有一个小斗形石雕 , 肃穆庄重 , 颇为壮观 。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文章插图
双斗桅杆 , 其实并非桅杆 , 乃是京城皇宫广场上常见的那种华表 。传说这是陈氏父子当年从京卸官返蜀 , 隐匿于温江寿安乡天鹅村之后 , 却仍不忘京华圣恩 , 所以立双表于正门前 , 每日叩拜 , 以示效忠 。但是 , 乡民不明就里 , 因其形状颇像船上挂帆的杆子 , 所以纷纷称其为桅杆 。又有人说 , 石桅杆上面有斗 , 真趣在含有“才高八斗”的寓意 。一代文豪郭沫若就对它有高度评价:“天工人可代 , 人工天不如 , 果然造世界 , 胜读十年书 。”总之 , 因为这对桅杆声名显赫 , 人们把这陈氏宗祠也改称为:陈家桅杆 。可以说 , 这双斗桅杆、圣旨碑文、园林建筑、瓦当寄字、秀词雅章、家规庭训、教子读书和当时的风俗民情等 , 都是一段真实历史的缩影 。不仅有审美欣赏价值 , 更有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
院内建筑为穿斗木结构 , 组合精巧紧凑 , 布局大方合理 , 砖雕 , 石刻 , 泥塑十分精湛 , 祠内拥有两方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皇帝圣旨碑 , 号称“川西第一大盆景”的青城山缩微景观 , 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 。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文章插图
院内建筑分为三组 , 第一组是正中三重住宅 , 分为前厅、二厅、正宅三重大院 。屋顶飞檐翘角 , 半拱五色彩绘 , 四厅山水壁画 , 绿窗红柱 , 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 。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 , 前有“翠柏山房” , 布置典雅 。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 , 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 , 楠木书橱陈设有序 , 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 。后有忠孝祠 , 内有石拱桥 , 桥上人物浮雕 , 桥下鱼池照影 。祠内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画像和石刻宗谱 , 设供桌香案 , 是祀祖之所 。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文章插图
第三组是东侧大花厅 , 其庞大和精美为整个建筑之最 。院内正面有照壁 , 两端石砌牌坊大门 , 中有戏台 , 四周有走马转阁楼 , 雕梁画栋 , 曲折回环 , 登楼远眺 , 景色尽收眼底 。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 , 疏密有致 , 浑然一体 , 竹树掩映 , 清出绝尘 。特别是池中石山 , 高仅七尺 , 阔不足一丈 , 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 , 楼台亭阁、宫观殿廊 , 应有尽有 。
这座庭院 , 巧布大小十二院落 。天井、小桥、流水、回廊、亭阁 , 杂陈其间 。有雄奇的飞檐翘角 , 有华丽的照壁祭台 , 有神秘的彩画符号 , 有精美的诗画木雕 , 尤其是两面刻有满汉文字的皇帝圣旨碑 , 实属少见 。整个庭院建筑 , 既有苏州园林的精美 , 又有京城庭院的雄浑 。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文章插图
【成都温江陈家桅杆】 从庭院中遗留下来的诗文和对联来看 , 不难窥见主人归隐后的一些生活片段和心理轨迹 。例如翠柏山房有对联曰:“就屋安梅绕泉种竹;临风舒锦负旭钞书 。”反映出主人生活得安静而闲逸 。照壁上书有这样的字句:“莫以岁云暮 , 当极观太无 , 早回头 , 勿忘旧路 , 遥天远 , 乐还本始初 。”反映出主人归隐后却依然留恋和回忆京城生活的矛盾心理 。另有一则较为通俗颇有韵味的文字写道:“春花开得早 , 夏蝉枝头噪 , 黄叶飘飘秋来了 , 白雪纷纷冬已到 。叹人生容易老 , 不如早清闲 , 乐逍遥 , 不能成仙了道 , 亦不至混俗滔滔 。”可见主人对当时的“混俗”很厌恶鄙视 , 似乎看破了红尘 , 决心遁迹林泉 , 过归隐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