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关于他的逸闻趣事,书上有不少记载 。今天来了解下他与美食之间的一些趣闻 。
爱好美味
【苏东坡 苏轼的美食趣事】 美味人所共嗜,但苏东坡由于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对美味的爱好,能够超越单纯的物欲诱惑,升华为一种富有情趣、真正懂得生活享受的审美过程 。他写过一篇《老饕赋》,自嘲为嘴馋的“老饕”,是无休止、无原则、无辨别地贪吃,吃得很庸俗,可苏东坡却很有节制,有所食,有所不食,吃得很风雅 。他有一首诗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 。”虚心果然要紧,肚子吃饱更要紧 。只有饱了肚子才能虚其心 。东坡的爱竹爱肉,可以说是受了老聃这句名言的影响 。宋人笔记《调谑篇》中说,东坡喜爱吃烧猪,他的方外朋友佛印大和尚住镇江金山时,经常准备了烧猪约他解馋 。有一次被贼偷吃了,东坡做诗笑他:“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
东坡对饮食追求“自然之味”,在黄州,他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认为萝卜、野菜之类最多“自然之味”,吃着是种享受 。在儋州,他对薯芋、卢桔、杨梅、荔枝也大感其趣 。“日啖薯芋只觉香”,“日啖荔枝三百颗”,已成其诗作佳句 。东坡尤其嗜笋,也不排斥苦笋,有诗云:“久抛松菊尤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又一次,东坡邀刘器之谒见玉版禅师,到庙里,禅师招待他们一顿烧笋,味道太好了 。东坡赞道:“这笋应该称它叫‘玉版’”并作偈云:“不怕石头路,束参玉版禅 。聊凭锦珠子,与向箨龙儿 。”从比,笋的别名就叫“玉版”了 。
文章插图
认识美味
美味处处有,时时有,也不限于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苏东坡因为到过天南地北,阅历甚广,加上才华横溢,妙笔生花,所以他到处发现美味,赞赏美味,写了不少诗文,为各地的美味扬名延誉 。例如:
豆粥:“地碓舂糠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
春菜:“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这里,“蔓菁”又叫“芫菁”是一种很好吃的蔬菜,可以鲜食和盐腌,“香荠”就是荠菜,“青蒿”又叫“香蒿可以入药,这是他对各种四川春菜的怀念和眷恋 。
芦菔:“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他认为芦菔(萝卜)和芥菜比鸡肉猪肉还好吃 。
姜:“先社姜芽肥胜肉”,“食姜粥甚美” 。他认为姜芽胜过肥肉,特别是姜粥很好吃 。
芹:“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他盼望吃到芹菜的幼芽 。
雉:“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 。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搓牙 。”野鸡极美,须连爪子也啃个干净 。
此外,苏东坡还称赞过扬州的“醉鱼”、“醉蟹”、“腌鸭蛋”,广东的“花鸡粥”,长沙的“笋”,四川的“豆腐”、“江豚”、“鱼羹”等 。一句话,他几乎把全国各地的美味佳馔都网罗到笔下了 。
文章插图
创造美味
许多人爱吃美味,都“动嘴不动手”,而苏东坡却是一位亲操中馈的实干家 。他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创造出多种美味,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菜 。东坡的“美食谱”,可从他的《东坡羹颂》、《食豆粥说》、《撷菜》等诗词杂文中,略见几班 。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参”、“东坡腿”、“东坡芹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肉”等 。这些肴馔名目,或因敬仰,或以寓情,或附庸风雅,或牵强附会 。
相传,“东坡肉”是苏东坡在浙江杭州任太守时创制的 。他对烧制猪肉有一整套烹饪经验,在黄州为官时,他曾将这一整套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若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他在杭州进一步改善烹调方法,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猪肉,获得很大声誉,从此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
文章插图
他用大白菜、萝卜、荠菜,揉洗去汁,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入少量生姜,以油碗覆盖,放在饭锅内,饭熟,羹也可以吃,命名为“东坡羹” 。他有诗曰:“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予,从渠嗜膻腥 。”另有“东坡玉糁羹”,是他儿子苏过所创制,苏东坡命名,他用山芋作原料 。苏东坡称赞说:“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 。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绝无此味也 。”
又有“东坡豆腐”:豆腐用油煎,再取一二十只香榧子炒焦研末,加上酱料,同豆腐一起煮 。另一方法:纯用酒煮油煎过的豆腐,同样好吃 。
又据传说,苏东坡在四川乐山凌云寺读书时,常在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饮其墨汁,皮色如墨,被称为“东坡墨鱼”,可以制成皮酥肉嫩、酸甜中带有辣味的美菜,至今仍为中外游客所喜爱 。
据《东坡志林》记载,他在家乡时,“常亲执给(通铛)煮鱼羹以待客,客未尝不称善” 。由此可见,苏东坡确实可以称之为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美食家了 。
讲究节食
苏东坡专门写过《节饮食说》一文说他自今往后,“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只,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先以此告知,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 。”规定每餐只喝一杯酒,一碗肉,有客人来,也只是三道菜,只可减少,不可增加 。有人请他吃饭的,也预先把这一标准通知主人,超标就不赴宴 。他认为节食有三大好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己饥方食,未饱先让,散步逍遥,务令空虚 。”既重视养生之道,又避免奢侈浪费 。东坡的节食还表现在“节酒”上 。在《饮酒说》中他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虽然每日离不开酒,但能节制,从不过量,注意把握“既醉而醒”境界,即是微醺状态 。东坡在《桂酒颂》中说的“教我常作醉中醒”,这是他的酒意之真谛 。大吃大喝,暴饮暴食,最为伤身劳神 。饭吃八分饱,酒饮三分醉、似醉非醉的美感激发状态,对创作颇有裨益 。据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老百姓感激他为民办了好事,朋友们钦慕他的声望才华,纷纷请他吃饭,使他不胜杯酌,感到厌烦,甚至把杭州称为“酒食地狱” 。
总之,贬谪生活促使东坡将民间家常食肴与士大夫的趣味融合起来,进行创新,这些美味用料不求高贵,加工不尚繁费,却简而能精,化俗为雅,往往还加上个风雅的名称,更增添了一段情趣,这些与他在诗词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真切,往往以通俗为奇崛的风格,颇相吻合 。
1、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
文章插图
2、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
文章插图
3、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 。
4、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
- 年糕的由来和意义
- 名人与驴肉火烧的故事
- 从抗战中走出来的洞子口凉粉
- 四川成都易老妈蹄花的来历
- 茄子的来历
- 天门蒸食的历史
- 蒸菜的历史渊源和风俗
- 成都东大路 逐渐逝去的古道
- 绣川书院:四川唯一的县级书院遗址
- 凤凰山:古成都的“前门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