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
高台县流传的剧种有秦腔、眉户、话剧和歌剧,流行较广的是前两种 。民间各秦腔戏班多由演眉户剧开始,而后逐步演出秦腔 。
民间秦剧团创建较早的是乐善中义班,又称"大寨子忠义班",旧时,"忠义班"实行箱主制 。为了便于出外唱戏谋生,不但"行头"少易带,而且演员队伍也尽量从简,有八九个演员就能演戏了 。因演员来自农村,农忙耕田,农闲演戏,被称为"粮草班子" 。
秦腔是大西北主要剧种,历史悠久,剧目丰富 。仅"乐善秦剧团"就有四百多本戏,号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演重戏 。曾出现过许多颇有影响的演员 。冯良基饰包拯、关羽颇受称赞,群众称为"冯大净" 。
殷正绪(艺名二旦娃),11岁拜师学艺于酒泉正绪社,18岁出师后饰演《卖酒》中的玉风,曾在酒泉走红 。他饰演的王宝钏、李慧娘深受群众欢迎,以后向多面发展,饰演生、净、丑、旦都获好评 。此外还有红沙河、天城、红山、河西、顺德、九坝、镇江剧团等 。这些剧团大都在本乡活动 。
镇江眉户剧团于1958年参加者酒杯泉专区文艺调演演出的《紫霞宫掘墓》、《两亲家打架》获奖 。调查登记民间文艺表演团体40个,民间艺术人才167人,除农闲时演出传统戏剧秦腔外,还表演现代歌舞 。
高台秦腔剧团繁多,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唱腔变化多样,板路有慢板、摇板、代板、尖板、滚板等 。在板胡、二胡、三弦、笛子、梆子、唢呐和锣鼓的奏鸣专长中,演员说唱结合,并配以耍翎子、摆纱帽翅、弹长须、亮靴底等一系列特技绝招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具有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的艺术风格 。
奏腔的脸谱,别具风格、独树一帜,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 。大体可分为白、黑、红、黄、粉五色,白色表示奸险阴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红色代表忠义豪气,黄色表示庄严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 。
民间歌舞
踩高跷
踩高跷为平衡技术表现的一种地方艺术,是甘肃各地春节社火中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 。根据剧情内容,将具有高超踩高跷技术的男女演员装扮成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双足绑在两根木杆(高跷)上,边走边表演 。踩高跷难度极高,一不留神,就有摔倒和伤筋断骨之险 。因而,它以精湛高超的空间平衡技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
跑旱船
旱船也叫“花船”或“彩篷船”,是从唐代流行的秧歌基础上演化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旱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上搭彩篷,周围糊以彩纸,扎以纸花,前后各有一个花盒,内燃腊烛,如坐船状,船外,艄公手持浆,作划水行船状,和船姑娘对舞,犹如水面行船一般 。其表现形式有停止、前行、后退、颠簸和陷泥等姿态,演得惟妙惟肖 。跑旱船时多边舞边歌,内容主要反映各族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
社火
源出于古代社庙聚会,是流行于民间的街头文化娱乐活动,融戏剧、舞龙、技巧、杂耍、舞蹈、演唱于一体 。全县大多数乡村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社火队,内容大同小异,地方色彩很浓 。表演内容主要有龙灯、旱船、高跷、芯子、耍钎子、大头和尚、竹马和风趣滑稽的"疯婆癫汉"等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腰鼓队、霸王鞭等 。每逢元霄节,社火达到高潮 。社火中的高台芯子,是将儿童妆成各种角色,固定于铁架子上的高空造型艺术,由多人抬行,鼓乐配合,流动街头,以悬、精、妙著称 。县城和部分村还盛行"灯杆会",即以绳子将灯杆相系,插在平地上,布成迷宫,外层留进、出口,让人们观灯破阵,融娱乐和智力游戏于一体 。黑河北岸的五坝、六坝,灯杆会设在黑河之畔,元宵之夜,花灯高悬,冰河辉映,再辅以秧歌、龙灯,热闹异常,令人陶醉 。
秧歌
秧歌也称"倒秧歌",是履定套路的群体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或折戏 。曲调优美活泼,地方色彩浓厚 。
【张掖市高台县民俗风情】 清唱
高台有清唱秦腔、眉户的悠久历史 。每逢闲暇、节日、庙会等,爱好者相约而聚,吹拉弹唱,自乐助兴,民间称为"自乐班" 。因不需化妆、道具和舞台,故易于组织,有一、二把板胡、三弦即可弹唱娱乐 。
节假日文化
利用节假日,由县乡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自编自演,形式多样,其目的是活跃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喜庆气氛 。如县城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等 。
民间风俗
高台民风纯朴,赋性勤劳而节俭 。衣、食、住、行,崇尚量入为出,鄙视奢侈和吝啬,而热情好客是民风的突出特点 。
- 甘肃平凉民俗风情
- 香格里拉独特的民俗风情
- 湖南嘉禾民俗风情
- 黄山民俗风情:仙人晒鞋的传说
- 安徽六安舒城民俗风情简介
- 寿县民俗风情 抬阁肘阁
- 与寿县古城墙有关的民俗风情
- 无为县民俗风情
- 宿松民俗风情:断丝弦锣鼓
- 璜蔚古村落民俗风情 作会、作斋、菩萨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