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岛传统的渔家号子

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 由32个岛屿组成 , 其特色海洋文化积淀深厚 , 内涵博大 , 形式繁多 , 在北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 特别是有380多年历史的渔俗文化 , 如长岛的渔家号子 , 是历代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形成 , 很有震撼力和吸引力 。
长岛渔号是风帆时代长岛渔家人创造的闯海之歌 , 号词简单 , 语调粗犷 , 情绪豪放 , 乡土气息浓郁 。它的兴起和传承 , 与长岛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
“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 , 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 。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 , 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 , 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 。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 , 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 。在风帆时代“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 , 遍及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建国前 , 岛中常从莱州雇用“鱼眼”(能根据时令、海水潮汐、颜色 , 观察判断鱼群大小、鱼量多少和走势的人) , 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 , 得到丰富发展 。“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 , 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 , 直至朝鲜和日本 , 现在胶东和辽东沿海地区流传下的部分渔号子仍有“长岛渔号”内容和韵味 。
【山东长岛传统的渔家号子】 据《长岛县志》记载 , 在20世纪30年代 , 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站锚(抛锚) , 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 , 时值雨后 , 篷绠湿涩 , 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 也没有把篷掌起来 。砣矶岛上有个号头 , 绰号“小鬼奶奶” , 他即刻带领4个伙计靠了上去 , 一阵“掌篷号” , 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 , 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 , 争相学喊 , “长岛渔号”自此名声大振 。1949年 , 砣矶岛大风船参加了解放长山岛战役 , 1950年 , 长岛又组织了大风船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支前活动 。“长岛渔号”伴随着大风船一起南下 , 在我军渡海作战史上写下光彩的一页 。
随着生产力的解放 ,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 , 随着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 , “长岛渔号”在鲜为传唱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 , 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和感怀中 。自上世纪80年代始 , 长岛鱼号又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 , 如今 , 延续了380多年的“长岛渔号”已是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 。
“长岛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歌谣 , 是风帆时代海洋渔俗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 。捕捞作业尚未实现机械化以前 , 渔民的帆船有风靠篷 , 无风全凭摇橹 。当发现鱼群的黄金时刻或风暴来临的紧要关头时 , 4人或8人同摇大橹 , 渔号用来协调动作 。渔号的节奏铿锵有力 , 曲调苍劲浑厚 , 音程八度大跳 , 具有气吞山河之势 。如今长岛人喊渔号 , 不仅坦露出渔民粗犷勤劳的体性 , 也蕴含着渔民热情好客的柔情 , 以至使长岛人酿造了独特的“渔号文化” 。“驶船拉网捕海鲜哩 , 家来贵客喝三天哩!”、“摆摆手 , 村里走哇!喊渔号 , 交朋友哇!”、“嫁女娶媳喽 , 设宴贺喜哎!迎宾待客喽 , 渔号秧歌哎!”等等 , 老少妇孺都能念叨几句 。这几年 , 渔号子又不断翻花样 , 一曲曲诙谐动情的新号子让人着迷 。喊唱的和听唱的都提精神气 。
据悉 , 长岛早在史前文化时期就是山东半岛与东北亚地区往来的主要通道 , 曾对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 。春秋时期 , 长岛便成为了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秦代徐福入海求仙的著名传说 , 也与长岛关系密切 , 因为长岛正是徐福大规模船队东渡的主要通道 。
进入汉代后 , 长岛成为中韩海上贸易的通道和基地 。魏晋至唐初时期 , 官方将长岛确定为与东亚诸国朝贡贸易的重要通道 。到了明代 , 长岛不仅是我国与朝鲜往来的重要通道 , 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明代朝鲜使臣在长岛留下的诗文 , 也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增添了异彩 。
此外 , 长岛以其32座岛屿横贯胶辽两个半岛 , 衔南接北 , 扼控渤海海峡 。特殊的地理位置 , 令长岛从唐代起便成为了中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 。历朝历代在长岛都有着规模不等的海防建设 , 不仅留下了许许多多海防遗址 , 也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 积累、沉淀出了丰富醇厚的海防文化 。
长岛著名景观——猴矶岛灯塔 , 亦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修建而成 。该灯塔始建于1882年 , 主要为航行于长山水道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 标志中国近代航海走向世界 。2013年5月 , 猴矶岛灯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长岛渔民号子粗犷、浑厚、优美、和谐 。乡土气息浓郁 , 不仅具有组织生产、协调动作的功能 , 有鼓舞劳动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 。渔民号子的音乐表现特点 , 因具体作业项目和劳动强度而异 。“廷巴号”、“捞鱼号”、“发财号”舒展悠扬 , 柔中带刚 , 表现了闯海人的那种豁达、豪放的情怀 。它伴随着动作、环境、情绪 , 曲调明亮、高亢 。像一曲乘着海鲜味的“信天游” 。
“摇橹号”、“拨网号”、“起锚号”、“竖桅号”、“掌篷号”则节奏铿锵有力 , 曲调苍劲浑厚 , 特别是当风暴袭来之时 , 领者 , 号令全船 , 胸有成竹;和者 , 齐心协力 , 众志成城 , 这一领一合、一呼一应 , 音程上八度大跳 , 和者的句头紧咬着领者句尾 , 再加上渔民那粗壮的胳膊 , 有力的手腕 , 腿上暴起的青筋 , 裸露的紫红的脊梁以及那全神贯注的眼神 , 让人感觉那号子把渔民的心气神儿全都调度在力系千钧的绠绳和泊水推浪的橹柄上 , 当风暴平息了 , 渔民回头看刚刚闯过的那段激流险滩 , 如果没有号子壮胆、助威 , 他们真不敢相信会从哪里生出这般神勇?以渔号指挥生产 , 能叫“多心眼”想到一起 , 能让“八股绳”拧到一块儿 , 关键时刻 , 只要渔号一叫 , 人们便长了情绪 , 添了力气 , 产生了以一当十 , 降龙伏虎的大气魄!风后的渔场是海上的小阳春 , 丰收的喜悦 , 催着满载而归的渔船 , 这时叫起“发财号” , 、流畅、悠扬 , 渔号再加上重叠、说唱、打趣的花彩 , 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 , 溢出“七品县令也不换”的自豪和满足 。
长岛渔民号子 , 是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渔号 , 无论是曲调上、曲目上、节奏变化和和声的运用上都极具特色 。五六十年代 , 国家及省市的音乐工作者多次到长岛来收集、整理长岛渔号 , 专家、学者们对这一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 , 给予了极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