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锡镶工艺

威海锡镶工艺发祥于清朝光绪末年 , 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 ,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威海市档案馆馆藏大英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第229-1-954号档案、229-1-1738号档案、229-1-1740号档案记载 , 从1890年开始 , 锡镶技艺在二三十年代就闻名世界 。是那个时代最早能打入欧洲市场的传统技艺 。1898年威海成了自由贸易港 , 许多国家的游客到这个风水宝地休闲避暑 , 纷纷争相购买锡镶手工作品 , 作为收藏品和馈赠礼品带回国 。这一商贸活动刺激了威海锡镶技艺的发展 , 独特的锡镶技艺 , 精美的锡镶产品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上世纪三十年代 , 威海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 。并对研究滨海地区历史边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
1930年10月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后 , 取消了自由贸易港 , 锡镶产品的销路变窄了 , 锡镶业开始不景气 。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卫以后大部分工厂倒闭 。失去了传统市场的威海锡镶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到20世纪70年代末 , 威海的锡镶业已经绝迹 , 当地人很多竟然不知锡镶为何物 。锡镶业结束了兴旺的历史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 沉睡了40多年的威海锡镶业终于迎来了枯木逢春的艳阳天 。1984年以工厂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 。并先后获得过山东省科技兴鲁奖、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1985年一部分锡镶产品还被送往英国、澳大利亚国际博览会展销 。北京颐和园绘画馆工艺品部先后购进了一百多件(威海卫锡壶) 。锡镶工艺品曾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宾礼品赠予外国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
锡镶的制作工艺复杂 , 完全依靠手工制作 , 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 。老艺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胜任 , 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项复杂的工艺 , 现在这一古老的制作技艺《威海锡镶》面临失传的危险 。
如今锡镶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元素 , 吸收剪纸、刺绣、面塑等其它民间工艺的精华 , 对传统锡镶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改革 , 大胆采用举世闻名的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名贵玉器为主要载体 , 以金、银、铜、锡为主要镶料 , 经过提纯、雕镂、镶嵌、抛光、等数十道工艺使现在的产品图案雕刻清晰、生动形象、传神逼真 , 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及威海地方风土人情 ,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 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 。开发出了锡镶镀金工艺品 , 品种也扩大到了上百种 。颇具传奇色彩的威海锡镶新产品华贵高雅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 集观赏、使用、收藏与一身 , 是现代与古老手工艺完美的结合 。2010年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铜奖 。
锡镶茶具系将锡合金冶炼、铸制、锻打、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之后 , 再镶嵌于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或山东博山茶花具之上 , 最后经过打光而成的精巧美观的实用艺术品 。茶具的镶饰部位讲究 , 锡片图案美观 。如茶壶多镶饰在壶嘴、壶身、壶盖、壶颈处 。壶盖图案为五(蝠)福捧寿、喜鹊登梅之类 , 壶盖中间的气孔是专用光绪铜币压铸上去的 , 壶身图案多为苍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 。
锡镶制作过程非常繁杂 , 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 , 这其中 , 最为重要的要数最后的拼接部分 。
【山东威海锡镶工艺】 锡镶茶壶是集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使用为一体的工艺品 , 纯手工制作 , 图案雕镂清晰、生动形象、传神逼真 , 涉及到了自然、人文及威海地方风土人情 ,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 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氛围 , 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部分小型器皿是老年人茶余饭后休闲把玩健身的器械 , 类似健身球的功能 , 漂亮的小锡壶在人们的手中反复擦拭 , 闪闪发光 , 招人喜爱 。除茶具类品种外 , 还有镶手杖、高级花瓶、钓鱼竿、奶罐、糖罐、白水罐、清水碗、奖杯、纪念品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