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 。
流坑,是一个凝固在历史里的村庄 。置身流坑,你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村中每一幢房屋、每一块匾额,包括老人们吟唱的每一句戏文,都在讲叙着流坑昔日的繁华,那段一去不返的而又被这村庄凝固下的历史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山水之秀与底蕴之浓的完美结合,没有尘世的煊虺,没有俗情的烦恼,有的是那静静的古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有的是那清清的乌江水,急急的金竹瀑以及依然纯朴的浓浓的民俗情 。
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败落于晚清、民国的古村,全村统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历史上先后出了文武两状元、两朝四尚书、34名进士和100多名举人 。至今仍生息着800多户人家,近5000人口,真可谓“百代不渐,千年不散”,被国内文物、史学界盛赞为“千古第一村”,是“中国封建社会沿革变迁活化石”、“中国耕读文明的博物馆”、“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的活标本”;从五代南唐建村以来,其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难得一见 。
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 。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 。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覆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 。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 。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 。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 。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 。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
村落历史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建村,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 。据族谱记载,董晋裔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 。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 。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 。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 。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 。从宋代到清初,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 。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
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四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古迹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曰:"其处纵横捭阖,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枋焉"(见《徐霞客游记》)这里所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 。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
明代,流坑开始建宗祠,不断修撰族谱,在家族的约束力中增进儒家学理凝聚族人,以心学的弘扬给族人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 。“以德行为本”,“先立其大为宗”,“辅以血脉以禅于无穷”,家族的维系开始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境界 。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乡后,着手规划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建筑按风水学考虑外,还依据周礼的规定布局”(郑孝语),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而居,与各房派的宗祠结合在一起 。
为教化和约束族人,流坑董氏的族规日趋完善,至明代中叶,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是位哲学家,举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之才,致仕后,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规范饬,井然有序,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 。整个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 。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说:“是(流坑)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明清时期,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 。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 。
主要建筑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 。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 。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 。另有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 。
村中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 。明代民居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 。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 。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
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
流坑民俗
流坑可以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冷藏库”, 太多难得一见的文化仍在这里延续,正月是这里传统民俗活动最集中的时间,与其他古村相比,这里是深沉而喧闹的 。
在流坑,经常可以看到村中妇女围坐着玩儿铜钱,村里人称之为打铜钱牌 。
流坑的游神又称“游老爷”,是正月里的最热闹的活动 。“老爷”是村里人对庙里的菩萨和神的总称,这个活动是流坑人一年中的大事 。游神那天,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老爷”,前面鸣锣开道,穿过流坑的每个街巷 。“老爷”走到哪,香火旺到哪、鞭炮放到哪 。
流坑人把出傩神、跳傩舞称为“玩喜” 。流坑的傩舞是古时驱鬼逐疫的典礼 。“傩”是赶鬼驱疫之舞,具有一种神性,讲究一套程序和身段、步法 。后来发展到哪家“中举”、“添丁”“娶妻”等喜事也要请傩,表演的娱乐性增强 。
【江西乐安流坑村的文化民俗】 傩舞不用语言,只有肢体来表现各种神话传说里的人物,辟邪祛妖,祈福平安 。演员的每个招式都有板有眼,把角色性格表演得惟妙惟肖 。傩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出将”等民间传说 。
流坑傩剧最后的节目一般是“抢罗汉”,非常有特色 。
特色饮食
流坑的传统饮食以豆腐、霉制食品闻名,有豆腐、霉豆腐、霉豆腐饼、霉鱼等 。霉制食品味道独特,价格便宜,让游人大饱口福 。再配上香甜爽口的董家家酿米酒,更让游人乐似神仙 。
- 江西南昌塘南贺郎歌
- 江西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的故事
- 江西进贤建房上梁民俗
- 江西上饶婺源理坑村民居
- 江西婺源汪口村俞氏宗祠
- 江西婺源长寿古里:洪村
- 江西婺源晓起村: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 江西鄱阳渔歌
- 江西于都民间习俗
- 江西吉水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