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融资往事:巨头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腾讯融资往事:巨头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文章图片
腾讯融资往事:巨头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文章图片
创业融资到底有多难?就连当今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巨头腾讯 , 早期也曾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融资史 , 甚至差点因为融不到钱而贱卖 。 腾讯创业初期 , 主打产品QQ(当时还叫OICQ)增长迅猛 , 上线9个月用户就达到了一百万 , 这让马化腾在欣喜的同时 , 又不免犯难——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让腾讯的服务器不堪重负 , 而服务器造价昂贵 , 腾讯根本拿不出钱来添置 。 面对资金的捉襟见肘 , 马化腾也曾求助于银行 , 但因为当时QQ始终没有找到变现方式 , 银行看不到它的商业价值 , 因此都不愿冒险贷款 。 山穷水尽之时 , 马化腾甚至一度想以300万把公司卖掉 , 结果出价最高的仅仅60万 。 马化腾后来沮丧地说:“谈判卖腾讯的时候 , 我心情非常复杂和沮丧 , 一连谈了4家 , 都没有达到我们预计的底线 。 ”就在这时 , 腾讯合伙人之一曾李青建议马化腾去找风险投资 。 那时候 , 风险投资在中国刚刚兴起 , 还是一个新鲜词 , 但即便如此 , 马化腾也只能去“碰碰运气” 。 在曾李青的帮助下 , 腾讯找到了著名的风投机构IDG , 马化腾还写了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 , 但到了盈利预测这一段 , 马化腾却怎么也写不出来 , 在与IDG负责人面谈时被问到“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时 , 马化腾沉默良久 , 最后直言:“我也不知道 。 ”但让人意外的是 , 马化腾的坦诚感动了IDG的负责人 , 他决定投资腾讯 。 不久后 , 香港盈科也以220万美元占股20%向腾讯投资 。 IDG和香港盈科的资金缓解了腾讯的燃眉之急 。 但随着QQ注册用户的持续疯长 , 两笔钱很快就被烧掉 , 腾讯合伙人之一许晨晔甚至将QQ形容为“饿死鬼投胎的小精灵” 。 此时的腾讯依然找不到有效的变现模式 , 市场上也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标杆 , QQ未来何去何从 , 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 腾讯融资往事:巨头也曾经历“至暗时刻”
文章图片
灾难接踵而至 , 从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 , 纳斯达克指数在半年内从最高的5132点跌去四成 , 8.5万亿美元的公司市值蒸发 。 “互联网泡沫破裂”让一大批公司陷入困境 , 腾讯也出现巨额亏损 , IDG萌生了退出腾讯的想法 , 马化腾只能再次寻找“下家” , 求助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被拒 , 又找了搜狐创始人张朝阳 , 依然无果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 走投无路之际 , 美国人“网大为”的出现拯救了腾讯 。 网大为是当时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MIH的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 , 负责中国互联网策略和合并与收购工作 。 彼时 , 网大为正在中国寻找优质的互联网项目 , 直觉告诉他腾讯就是“未来” , 因为他发现每一个客户的电脑桌面都装着QQ , 在跟客户交换联系方式时 , 客户除了留下电话号码 , 还会留下QQ号 。 MIH接受了香港盈科的全部股份和IDG12.8%股份 , 以32.8%的股份成为腾讯第二大股东 , 腾讯这才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困扰 。 拿到这笔钱后腾讯快马加鞭 , 不断尝试新的变现路径 , 终于靠短信、彩铃等增值服务取得了进展 , 后来又靠QQ秀迅速变现 。 到了2001年年底 , 腾讯实现了1022万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3月 , QQ注册用户破亿;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主板上市 , 从此走上了飞速扩张的道路 。 从腾讯的融资故事中我们看到 , 强大如腾讯 , 早期也同我们今天的初创公司一样 , 遭遇过融资的困境:创业者手里拥有好项目 , 却苦于找不到懂他的投资人来帮他实现梦想 。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写到: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 , 运气是最神秘的一部分 , 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 , 而且你无法解释 。 腾讯是幸运的 , 因为它几次绝处逢生 , 假如没有这些投资人的“及时雨” , 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腾讯了 。 今天的创业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 资本也进入到了寒冬期 , 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 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 , 即便你的商业模式再牛、团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中意你的投资人呢?今天 , 创业邦为你带来了精心打磨的核心产品——新版《中国活跃风险投资人》名录 。 扫描下图二维码 , 查看详情!融资需要“知己知彼” , 在《投资人名录》中 , 你想知道的投资人关注领域、投资偏好、主投阶段、投资额度、代表案例等详细信息应有尽有 , 并提供了BP邮箱、官网等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