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 ADAS 实力玩家官宣入局「智能座舱」赛道

小孩或宠物因粗心遗忘车内而致死,长途司机因瞌睡、分神而车毁人亡,多少人因开车回信息、接电话险酿大祸。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针对这些交通痛点,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MINIEYE于今天在上海推出了一套I-CS(In-Cabin Sensing)座舱感知量产方案。
【 又一家 ADAS 实力玩家官宣入局「智能座舱」赛道】这套方案可以及时发现遗落在车里的小孩或宠物,可以及时发现司机瞌睡或分神发出提醒,还可以人脸识别主动开车门、借助视线、手势、头部动作等实现前后排的互动以及根据司机点头还是摇头来选择是否接听电话、挥动手掌切换功能等等……
据官方介绍,I-CS方案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人工智能打造,包含了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乘客监测系统(OMS)、物体识别与人车交互系统等功能,目前已经取得超30个乘用车车型定点,在商用车上的装载量也达到了10万台。
新智驾注意到,本套方案的推出代表着MINIEYE这位ADAS玩家正式进军智能座舱赛道的开始,也是MINIEYE智能座舱业务与ADAS业务两条腿协同走路的开始。
但其实,这场跨界要从2017年MINIEYE对DMS的研究说起。
五花八门的疲劳驾驶监测技术DMS(Driver Monitor System)为驾驶员监测系统的简称,是指驾驶员行驶过程中,全天候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危险驾驶行为的信息技术系统。
OMS则是对于全舱成员的监测,相比于更关注细节的DMS,OMS关注范围更广,更多的是需要对舱内信息进行读取和理解成员的意图。
而早在2017年,MINIEYE就收到了DMS的市场讯号。
MINIEYE智能座舱负责人杨一泓对新智驾表示,在2017年就有合作伙伴询问MINIEYE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否从舱外拓展到舱内,而当时MINIEYE的商用车业务也正好起量,于是MINIEYE就开始成立团队,基于商用车场景做DMS的预演和落地。
如今的智能座舱感知方案,就是由最初为了检测驾驶员驾驶状态的DMS慢慢发展而来。
现在让我们宕开一笔,看看DMS的起源。
在黑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以上种种功能令人惊喜,同时却又似乎已无需为此太过大惊小怪,事实上在这背后,凝结着几代学术和业内人的孜孜不倦研究及探索时光。
从喝咖啡到开窗通风,从抹风油精到开车前别吃太饱,一直以来,如何对抗驾驶疲劳、驾驶分心可谓是跑长途司机的半永久课题。
注意力分散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根据今年科技公司大陆集团与和众泽益联合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2018-2020中国青年注意力分散与交通事故白皮书》,曾经在驾驶中有“使用通讯工具”行为(如电话、微信等手机APP等)的中国青年在接受调查的人数中占比高达82.18%。
业界和学界对于防止驾驶人员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的研究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也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在1975年,日产汽车就曾申请了一个关于通过计算驾驶员操纵离合器和制动器频率等信息来确定司机驾驶警觉性的专利。
目前国内外最多的研究方向,则主要是针对司机疲劳驾驶的监测,一般分为接触式检测和非接触式检测,非接触式检测又可以细分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检测方式和基于人车交互特性的检测方式,具体方向包括监测脑电图、心电图、呼吸、皮肤电传导、车道偏离、方向盘动作、驾驶员的眨眼频率、瞳孔反应等变化的研究。
又一家 ADAS 实力玩家官宣入局「智能座舱」赛道
文章插图

多年研究下来,由此诞生出来监测驾驶员驾驶状态的产品五花八门,应用范围更是从头到眼到脚,从汗液到血液到呼吸,从车内到路面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