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 ADAS 实力玩家官宣入局「智能座舱」赛道( 三 )


量产是壁垒,深耕场景是重点MINIEYE这套DMS的亮点,还在于它的超精视线追踪技术,可以追踪到驾驶员的视线落点,实时关注到其注意力分配情况。
针对这项超精视线追踪功能,MINIEYE研发出两套方案:一套纯粹基于深度学习;另一套则是基于深度学习网络,还利用了普尔钦斑位置原理来推导视线落点,而在普尔钦斑的方案中,MINIEYE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还又研发出了两套不同的视线判别细化方案。
杨一泓认为,深度学习没有太大壁垒和差异化,理论上也是大同小异。“但基于深度学习而进行的对场景的理解、功能的深挖及迭代更新、实际的装配、量产的落地应用情况等等,才是DMS方案真正的壁垒。”
检验一套方案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也在于量产规模。
截至目前,MINIEYE的I-CS座舱感知方案已经拿到30个乘用车车型定点,DMS产品在商用车上的装载量也达到了10万台。
不过,从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的通知以来,DMS在车辆中的落地并不那么理想。
相比于强调安全的ADAS,DMS更看重体验感,但此前一些硬件设备厂商急于上车,对方案的功能设计打磨得还比较粗糙,以至于系统常常出现乱报警示、关键时候又漏报的情况,不符合正常的驾驶状态,也使得驾驶员对此滋生不满。
MINIEYE的量产优势给了他们打磨细节的条件。“去年和今年我们都有为期将近半年,跟合作方一起去做迭代优化的项目,也帮他们解决了非常多真实驾车过程当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说阴阳脸等。”
杨一泓仔细介绍道,再比如在真实的驾车过程中,因为睡觉时实际上头部的停顿有固定模式,因此设计方案时,并不能仅简单地通过识别驾驶员头部姿态的左右摆动,就判断他在分神驾驶,这需要团队通过方案真实落地的量产过程,去钻研、优化,从而逐渐提升体验感。
从2017年研发至今,MINIEYE已经在驾驶员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渐渐融合了对舱内乘客的监控系统(OMS)以及人机交互体验,以此构成了一整套的I-CS智能座舱感知方案。
比如OMS就可以通过观察舱内成员,判断并分析相关属性(年龄及性别等),并根据指令进行反馈,如入座情况分析、危险行为监测、安全带使用监测等功能,另外还能在驾驶员离车时,识别出被落下的儿童、宠物、手机、钱包等,从而再通过短信或者电话联系车主。
人车交互上,MINIEYE则提出了“人车交互应该像人与人交流一样自然流畅”的理念,支持视线交互、手势交互以及头部动作交互,比如驾驶员可以通过点头或摇头来直接选择是否接听来电等。
杨一泓介绍,从算法设计、功能开发、验证测试,到最终量产交付的产品化进程,由于MINIEYE有着大量的产品化积累和量产交付经验,这整套智能座舱感知方案有着非常强的快速移植和迭代能力。
“MINIEYE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自研开发工具链以及数据半自动标注平台,对市面上常用的DMS、OMS摄像头模组也非常熟悉,此外也有基于不同嵌入式平台的加速库MiNiDNN,对集成式座舱方案中的资源分配和算力占比更加友好。”杨一泓表示,“这整套I-CS方案的前期准备步骤是很方便一致的,更多工作是花在后期方案量产时的迭代和更新,这是一个从90分迭代到100分的过程。”
舱内外融合是趋势:DMS成推动智能驾驶汽车前进的关键?MINIEYE以做ADAS起家,长于车载视觉感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近年快速爆发的ADAS商用车市场中咬下不少订单,起量迅速。
今年上半年,MINIEYE在ADAS领域的累计出货量已达到22.8万套,同比增长245%,标志着MINIEYE产品落地量产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