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微信已走到极限?( 三 )


直播打赏这件事,我认为就相当于内容付费的一种变形。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内容付费是单向度的,直播打赏是双向互动的,内容付费是看书看电影,直播打赏是互动玩游戏,背后的付费动机不同。内容付费动机会集中在内容质量、内容认同感、内容感染力等维度,直播打赏付费动机会集中在互动体验、操控感、以及更加丰富的感染力、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付费冲动。
直播带货这件事,我认为更像是广告模式的一种变形。但不同点在于:传统的内容广告通常需要通过广告商来进行商业链接,形成商业闭环;但直播带货可以绕过品牌方,直接对接供应链并且直接实现产品销售转化,可选择的转化标的也更多,这也导致内容与广告可以有更好的结合度,形成原生广告的形态,推动商业化效率的提升。
这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媒介形式和创作者心态的问题,传统的图文、视频会被创作者认为是“作品”,具有长尾效应;而直播内容则会被创作者认为是一场“活动”,“一次性”的属性明显,因此对商业化需求(或者涨粉拉粉等效果层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总而言之,我一直看好直播这件事,也认为直播会给创作者带来更大商业化层面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的驱使下,尽管目前不是所有创作者(尤其是图文创作者)适应直播形式,但未来应该会成为创作者的一种重要运营板块。
直播将对整个创作者生态进行改造。
三、公众号的短板账号体系问题应该是微信在内容生态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创作者账号和个人账号的关系,视频号、公众号、直播、个人号如何串联打通,又如何实现迁移交接,其中有大量有关账号体系的复杂问题。
这个问题在公众号时期其实已经出现,但直到视频号向个人开放后,才更加严重。
根据微信的说法,公众号最早的想法是为B端做的一个单向的消息推送工具,最初在设计上其实是为B端品牌商服务,但“公众号+朋友圈”的组合无意之中推动了后来的自媒体热潮,公众号成为一个即2b又2c的工具,被大量个人创作者使用,口号也成为“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如果现在来看的话问题很容易发现——公众号账号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是个单一化的品牌概念,这也意味着,公众号账号无法拥有它自己的社交关系,无法对其他公众号进行互动、社交、评论。
如果把公众号比作蓝V的话,微信公众号生态中的蓝V无法有效地进行自身的互动、社交、转评赞,这实际上便阻碍了信息的流动,也让微信生态中缺失了B端账号的社交关系链,你不知道哪些公众号关系好、哪些公众号互动合作更频繁。
这个问题应该是公众号不断发展中才暴露的账号体系设计问题,产品的设计者可能无法提前预知。尽管公众号可以在内容中进行引用、转载等互动模式,但整体来说都是传统媒体思维下的小修小补,解决不了账号体系的根本问题。
如果反观微博、抖音、B站等内容媒体平台,蓝V之间的社交关系链、传播互动可以更好地通过账号体系呈现出来,一来增加品牌曝光,二来用户也可以更多维地了解品牌,形成品牌粘性。
如今越来越多品牌展现出鲜明的个性,也有着大量B端互动需求,如果按照当下品牌不断个性化、人格化发展的趋势,公众号的传统媒体框架,并不适合一个品牌社交的未来时代。
可以预见,品牌方对公众号的运营积极性将越来越低,而这不仅仅与“视频取代图文”的趋势有关,而是公众号满足不了品牌本身的社交互动需求。
四、直播能拯救公众号吗?图文所表达的内容深度通常超过视频和直播,这是媒介理论下的基本共识。深度内容更能够提供给读者价值,同时也更加稀缺,因此公众号的粉丝粘性应该会超过视频、直播等其他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