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任正非:我是个没用的管理者,我只是个傀儡( 二 )


一直持续到2003年所有的项目都告一段落 。 从1998年到2003年期间 , 我是IBM在华为所有项目的负责人 , 与华为的高层保持日常沟通 , 听取他们的要求 , 提升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 并管理IBM的顾问 , 同时自己也在华为IPD/ISC项目中担任顾问 。
1998年到2003年 , 项目的进度都大致按计划完成 , 这很不容易 。
这么多年来 , 顾问们的表现 , 我认为大致都是很好的 。 中间若有不能适应或表现未能达到理想的顾问 , 我们会主动更换;如果华为提出更换顾问 , 我们也会进行核实并调整 。
但是 , 顾问的作用 , 很难从单一的方面和单一的个人来评价 , 要发挥团队的能力 , 而不是看某一个人的贡献 。 尤其因为华为要的不只是一套方法/流程 , 更是要实践经验 。 这是靠一个整齐的团队而不是一两个人 。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好 , 但不与他人合作 , 团队整体输出的结果肯定也不会好 。
2008年2月29日 , 华为举行了IBM优秀顾问的答谢宴会 , 在晚会上我深受感动 。 因为在IBM的23年生涯里 , 我有6年长的时间在华为工作 , 对华为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我们在华为进行这些顾问项目时最多达到270人 , 平时也有20-30人 , 过半顾问来自其它国家 , 尤其是美国 。
我们一路走来 , 其中有很多问题、各种因素影响着项目的进程 。 每个项目里的人都有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价值观、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沟通方法 , 要时间来磨合才能慢慢合作起来 。 项目以外也有很多环境因素影响着项目的进程 。
我们是两国中相当有名的公司 , 大的方面讲 , IBM很关注员工的安全问题 , 当某宗国际事件被认为会影响两国关系时 , 美国来的顾问是否要撤离?如果顾问撤离项目该怎么办?怎么安排撤离?我要考虑这些问题 , 常常难以取舍 。
从小的方面讲 , 这么多外籍人士 , 他们在中国的衣、食、住、行怎么安排?如果生病不舒服 , 要住院 , 又怎么办?尽管都是很伤脑筋的事 , 但因为华为人和IBM顾问们的良好合作 , 共同面对 , 走过来虽然不容易 , 但确实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
另一方面 , 我看到华为这些年在逐渐成长 。 1998年 , 大家还不了解华为 , 开工时我们请华为介绍一下组织机构 , 看到组织图都画得有点乱;而现在去新展厅看看 , 展板上的介绍、图示、标识等方式都进步很大 。
当华为还在南山科技园时 , 我们也参观过那里的展厅 。 当时我们看到和听到这样的介绍:华为跟西方某某公司合作开发什么产品 , 华为为能与他们合作而感到自豪;而现在 , 华为是自己开发了产品 , 提供技术来让别人去做 。 当然 , 这些进步是否是IPD的功能我不敢说 , 但真的感觉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 因此非常感动 。
1998年到2003年这段变革过程不会轻易从记忆中淡忘 , 特别感动我的是无论IBM或华为的人都付出不少 。 IBM顾问都离乡别井 , 长期在这里做项目 , 华为的人愿意离开很有前途的岗位出来做项目 , 项目完了还不知会派到哪里去 。 现在看到华为公司在全球电讯市场的成绩和华为人的成长 , 就觉得我们所有参与者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

第一批50位IBM顾问抵达华为
2、面对挑战 , 改变自己在华为项目期间 , 与华为各级员工和主管的沟通中 , 我印象最深的是:华为人非常好学 , 很多事情都要问到非常细 , 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
华为人特别年轻 , 像孩子似的 , 有很强的好奇心 , 什么都想学 , 却不知道学到的在实际中不一定适用 , 有时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学而学 , 因为有些东西是有其使用环境的 , 离开了特定的环境 , 其功效也会变 , 重点是要先明白其中的道理 。